第375章 横扫! 迈向2008!破三亿!(23)(第2页)

 

一直以来,沈三通很冷静,战战兢兢。

 

《生快2》这部戏不是大片,没有开创性。

 

是真的没想到能如此快的过三亿。

 

于东吹捧道:“沈导,你的戏本身就是开创性质,你娱乐观众,和一般导演不一样。”

 

于东甘愿作为沈三通门下走狗,太猛了。

 

是真的带着他赚钱!

 

《太阳照常升起》对外宣布接近三千万。

 

实际上不到两千万,一千九百万。

 

于东杀了姜闻的心都有了,真是太坑。哪有跟着沈三通爽,完全是跟着起飞。

 

沈三通好奇问道:“我和一般导演有什么不同”

 

每部戏他都会总结经验,有些错误会再犯,或者随着项目推进,也会忘记一些教训。

 

但是总体来说,总结经验好处更大。

 

于东私下里做过功课,知道沈三通一直很冷静,拍马屁也要言之有物:“我们现在的导演,不屑于讨好观众,脑子已经定型。”

 

沈三通道:“不需要讨好,有教职,在电影厂挂职,还有各种兼职,地位高,收入也不低。”

 

“观众一个月才两三千收入,他们看不上。”

 

208w不是后世才有的,玩艺术的,家庭没有差的。

 

尤其是电影圈,背后关系千丝万缕。

 

就算是“农民”张一谋,家庭也一点不差,胜过大部分家庭。

 

让这些人去和普通人同呼吸共命运,简直是折磨他们。

 

于东绕过了这个话题,这些人不乏学术权威:“就说愿意讨好观众的导演,心里也带着别扭。”

 

“冯晓刚带着一种我在讨好你,你就感恩戴德吧的心态。”

 

“而且功成名就以后,他就不想玩喜剧电影了,追求艺术追求深度。”

 

沈三通道:“《大碗》之后,从《手机》就开始转变,《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确实,他不愿意弄冯氏喜剧,也不愿意深挖。”

 

“我们的电影理论,学术,媒体,有意无意的贬低喜剧,导致喜剧从业者背负道德压力。”

 

“说到底,不想和观众共舞,说的严重一点,对抗群众观点。”

 

“喜剧让观众笑哈哈,越这样我越要贬低,在学术、在艺术、在奖项,排斥你。”

 

哪怕是票房为王,电影市场化极度发达的后世,也是这个吊毛理论。

 

沈藤不愿意演喜剧。

 

《抓娃娃》这部戏,想弄很深的东西。

 

陆钏批评是低质强碱性搞笑片,发明了一个吊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