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需要幼儿园!引爆舆论场!(二合一超大章!)(第3页)

 

这就是赤裸裸的话语权争夺。

 

沈三通现在已经不说开新一代的事了,因为不说自明,他就是在干这件事,无需强调。

 

一个可怕的现象出现。

 

沈三通自己都没发现的一点。

 

有关沈三通几部电影以来的各种交锋,六代的电影话语权在迅速消解。

 

沈三通上一部电影《赤壁》,和吴语森对撞的时候,连一些媒体都失声了。

 

所有的光和热都聚焦在双《赤壁》上,电影行业一些人的怪屁呓语更是无人在意。

 

到了《囧途》也是如此。

 

一些媒体持续黑沈三通,沈三通死不死尚不可知,但舆论争夺变成了《囧途》所代表的沈三通叙事,和一些媒体秉持的叙事。

 

向内,与向外的斗争。

 

无论是外边的好,还是里面好,都超过了“商业和艺术”“文艺先锋思想”“现实主义”等六代把持的电影叙事。

 

随着《囧途》票房创下新高,沈三通瞄准的春节档第一步成了。

 

沈三通没有感觉,但六代导演和其条线上的人,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站出来,为了自己也为了徒弟徒孙的利益发声!

 

同行的批判,相对来说就比外行的有水平。

 

有婉转的。

 

培养出贾章科、王晓帅等第六代导演的著名电影教授黄实线一如既往的有水平。

 

大年初二,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

 

肯定了《囧途》好笑,也认为目前中国需要卖座的电影,“但,好笑并不就是喜剧,真正的喜剧应该是卓别林那样的,让人看过有思考。”

 

“《囧途》不具备现实意义,从始至终并不辛辣,甚至贴心的准备了两条时间线。”

 

“所为的,并不是让观众思考,恰恰是观众不用思考,让观众的情绪完成一个柔软的降落。”

 

“就像是一样,只有微笑和甜,没有苦涩。看完以后能有什么思索呢没有!我敢肯定这样的商业片只是过眼云烟,囧了一把后什么都不会记得。”

 

“不如两条时间线合并,就让李成功体会大年夜失去妻子和情人的痛苦,更具有教育意义。”

 

他同时表示:“中国电影没有艺术片一定要死亡的。在校时,我和沈三通有关很多交流,他那个时候还是很好的孩子。(暗示现在不是了。)”

 

“他当时并不是现在这样,那个时候他有自己的创作意图,现在完全被资本剥夺了才华。”

 

也有比较直球的。

 

一位教授在博客中写道:

 

【《囧途》依然有着“疯狂”的影子,用“疯狂”和“恶俗”取悦观众,观众乐此不疲,说明观众不具备艺术鉴赏能力。

 

如果把‘囧途’当作一部喜剧片消遣一下,未尝不可,但要给它冠以多么值得国人骄傲的荣誉和大书特写一番赞美诗,我想,这是“囧途”的制造者们不敢消受的。

 

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聪明的人们,你们的智慧应该给出最明智的答案。然而,你们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不愧是名言。一些捧臭脚之人的追捧,严重诱骗了不具备观影能力的观众,善良人们的人民币垫高了‘囧途’和‘沈三通’的虚高身价。不免让人想到靠卖增高鞋垫发家致富的家伙。】

 

大年初三。

 

沈三通带着主创继续跑路演。

 

助理道:“老板,还不回应吗”

 

沈三通道:“继续我们的宣传点,不要动摇。”

 

负责官方业务的助理通报。

 

“老板,你恐怕必须要回应了。”

 

沈三通接过材料一看。

 

米国之音这个带着米国旗号,却只能在米国之外作妖的媒体,蹭了他的热度。

 

大谈东大电影的审核,质疑沈三通是依靠人脉关系通过审核。

 

纽时也跟进了,头版报道。

 

依然是蹭《囧途》的热度,从这部现象级东大电影入手,延伸到了抄袭,又转进了到了工业品山寨。

 

直接明示,东大商品依靠抄袭,品质恶劣。

 

然后又扯到了东大经济,从东大硬着陆引发全球危机,再到质疑东大如何复苏。

 

论据是《囧途》这部戏火爆,是口红效应。

 

沈三通看完赞叹:“人才啊!”

 

资本社会的笔杆子,强。

 

一路转进如风,东大这边的人递刀子,《囧途》抄袭言论,摘抄自东大一些主流媒体的文章,山寨言论也是如此。

 

光看这篇文章,会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是东大引发的,而不是米国,也会认为经济一塌糊涂需要复苏的是东大,而不是刚爆了金融炸弹的米国。

 

这个觉悟,这个立场,沈三通明知道胡说八道,也要承认文章写得好。

 

助理问:“我们这边的媒体也跟进了,该怎么回应,发一篇声明吗”

 

沈三通摇头:“我来吧。”

 

不得不回应了。

 

领导打招呼,属实是友邦惊诧。

 

沈三通登陆洞天网,发了一张图片。

 

一张对比照。

 

一条狗对着《囧途》海报呲牙咧嘴,要多凶有多凶。

 

然后,面对英文报纸,乖巧安静。

 

沈三通什么都没说,却说了所有。

 

直接引爆了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