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这不是游戏!破开妖风!(第3页)

 

“全国人民都揪心啊,我压力也很大,我那个时候还是很嫩的小生,哈哈。”

 

“好在最后演出成功了,我最大感想就是历史人物,尤其是武侯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一定尊重他,周洁演的很不错。”

 

“郭凡导演也让我感触很深,在片场起早贪黑,和他接触后,我对我们电影充满信心。”

 

唐国墙老师出演诸葛亮是个转折点,从那之后事业起飞,后面历史剧演到手软。

 

成功塑造一大批古代人物的影视形象,也没人再质疑他演的任何古代历史人物。

 

上下五千年,都演过了。

 

当然也是不点名批评了一些人。

 

坐在观众席的沈三通,这一次纯路人,分享自己观影感受:“我最佩服的三个人,一个是挽华夏于危难之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封狼居胥,断了匈奴国运,兴了大汉;最后一个便是丞相,白帝托孤,出师表是多大的忠义啊,关键丞相百年之后这些人还是没走眼!”

 

“实际上,蜀汉内部矛盾从头到尾都挺严重的,比曹魏也好得有限。丞相的不仅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手段高超的人,托孤之后迅速收拾烂摊子稳住局面,甚至还能逆风输出北伐曹魏。”

 

沈三通直接点名批评:“易中田是很好的历史作家,这是我一贯且中肯的评价。”

 

“易中田只是把诸葛亮没做的说了出来,没把他如何治国、外交等说出来。他的确说了正史,但并没有说全部的历史,所以不考证很难辨别他说的是否是真的。”

 

“骗术很高级,但事实胜于雄辩,无论他怎么说,都无法改变武侯的本质。”

 

说到骗,沈三通毫不掩饰,不屑之味溢于言表。

 

观众、记者、现场嘉宾都惊了,也都兴奋。

 

论狂还是沈三通啊,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当场炮轰易中田。

 

如今的氛围,表这个态,说这话,是需要勇气的。

 

也是,敢直接和好莱坞开战,这算什么

 

毕竟三通娱乐真开始走法律程序了,控诉小咪电影市场的歧视政策。

 

首映之后。

 

头条几乎都是沈三通炮轰易中田。

 

易中田不得不出来回应,很有一番姿态,坚持自己是“正说”“趣说”“妙说”,是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评说,让一些人不要只盯着一点细节,这会阻碍学术热情。

 

沈三通当场就火了。

 

一丝脸面也不留了:“我建议易中田去学一学基本的逻辑,正说、趣说、妙说三者存在逻辑冲突,这是既要又要也要,怎么可能呢”

 

“说到盯着一个点,我想起‘宜粗不宜细’这句话,现在一些人完全反着来理解。”

 

“‘宜粗不宜细’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的,在研究历史尤为重要。”

 

“一个历史人物,给了历史交代,做的贡献多过了缺点,那么就应该强调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放大缺点。”

 

“人总会有缺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放大镜去找,总会找到缺点。”

 

“而如果一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很负面,那么也不应该从他做了什么样的小事,给无限放大,那改变不了大方向。”

 

“这句话对应的是‘成大事不拘小节’,老祖宗总结的就很好,首先大节不能丢,大节不丢,一些小瑕疵不算什么。”

 

“同时,如果大节丢了,你去放大‘小节’,一顿夸,其实是别有用心。”

 

“这就是抓住一个人的主要和次要!完全符合辩证法。”

 

“做《曹操》电影,我就是遵循的这个方法,曹操整体来看,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在《赤壁》里,比较贬曹操就是对冲乌烟瘴气的风气。”

 

“几年过去了,谁知道这种风气还是声嚣尘上!妖风滚滚!”

 

“‘宜粗不宜细’说的是抓住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方面,而不是让次要的占据视野。”

 

“现在一些人对好人搞“细”,对坏人搞“粗”,甚至用此来为自己遮掩,弄成了遮羞布。”

 

“武侯最伟大的意义在于用一生来证明了,不靠阴谋诡计,不靠玩弄关系,不靠蒙蔽百姓,不靠残酷暴戾。凭借光明磊落、公平公正、一心向阳、天下为公,也能把国家治理好!”

 

“搞政治并不是必须人品卑劣、暗箱操作,不是没有人逃脱这些淤泥,不能因为自己站在淤泥里的人疯狂的想证明,诸葛武侯也在淤泥里,和他们一样。”

 

“贼的眼里,看谁都是贼!”

 

沈三通这个人,更喜欢一刀砍翻,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才能酣畅淋漓。

 

但在娱乐圈文化圈,很多时候,他必须克制,很多话不好说的太直白。

 

当然,在一些人眼里,他已经很尖锐了,但其实一直收着来。

 

按照情绪走,早就上马克沁了。

 

颠倒黑白就是颠倒黑白了,竟然还敢狡辩

 

必须出重拳!

 

同样。

 

“宜粗不宜细”不仅适合历史人物,公众人物也一样,“粗”的不行,“细”的再多也没意义。

 

沈三通一通输出。

 

贼看谁都是贼,以己度人.

 

热度哗啦啦的涨!全网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