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新神加冕!(第3页)
沈三通见证了变革,同时是这一变革的推手,变革也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
在这股强大的力量面前,张一谋要十分小心的辩解。
炮轰《金陵十三钗》正好展现了一次。
不用雷霆手段,怎知菩萨心肠
张一谋还要说声谢谢!
不知不觉间,沈三通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走到这一步沈三通靠的不是垄断地位,不是来自于公权力,也没用任何见不得台面的手段。
依靠的只有内容,干干净净的内容。
以银幕为剑,劈开时代的暗疮与谎言!
此刻迎来了收获!
沈三通理解了“大音希声”四字的意思,没有轰轰烈烈,舆论悄然发生了转向。
此后也许不需要嘶吼,只需轻轻一推,那些垃圾电影,便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
沈三通有一股难言的成就感。
一路走来,遭遇的攻击不可计数。
至少在电影领域,这一块阵地是打下来了,远谈不上文化脊梁,但是说一句重塑电影文化脊梁绝对当得起。
他撕开的不只是张一谋的遮羞布,更是切断囚禁自身创作的枷锁,甚至是中国电影的锈锁。
面对这股力量,张一谋不管心中如何想,也必须要退让,成了沈三通前进路上的注脚。
用玄幻一点的说法,沈三通相当于弑杀了旧神,完成了自己的升格。
张一谋的影响力虽不及沈三通和三通娱乐的体量,但其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这种地位不是金钱所能衡量,是在过去历史做了贡献,除非沈三通能回到过去,否则无法改变。
而当张一谋低头,这一切将成为沈三通主张叙事的一部分,其他导演生出拍类似题材的想法,就要想好后果。
午饭。
沈三通开了瓶黄酒,小酌了一杯。
时代变了,他已经听到旧秩序的崩塌声,《金陵十三钗》只是一个开始。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跪着摘来的奖杯,不如站着挣的票房实在。
佟丽丫见他肉眼可见的开心,好奇问:“张导低头,这事也算揭过了吧”
“算是。”
沈三通轻轻点头,张一谋算是揭过去了。
不是他要改良,而是现实世界,不可能赶尽杀绝。
如果是超凡世界,他是半神,或者心想事成的神明,要做什么许个愿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可他不是。
原来也没想过要怎样,炮轰《金陵十三钗》不是带有特殊目的的行为。
只是因为它有问题,必须站出来,和其做斗争。
沈三通无意穷追不舍,这并无实际意义。
他不是为了要打倒谁,而且张一谋也不至于要被打倒。
艺术片时代、商业片时代,张一谋都做了巨大贡献。
奥运会更不用多说,确实也存在历史观问题,但张一谋不行,其他人行吗
而且张一谋不仅相比国内同行行,比国外也很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含金量,在此后每一次奥运会开幕式中得以彰显。
张一谋的辩解没说谎,《红高粱》的确展现了民族血性。
因为同时代太烂。
田庄庄84年执导的《猎场札撒》,田庄庄风格代表作。
审核“看不懂”不让公映。
荷兰的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当文化部的顾问,偶然的机会看了《猎场札撒》,看完之后他当晚就给领导打电话,说这是部非常好的电影为什么没通过,之后才通过了审查。
等到田庄庄在第二年拍摄的电影《盗马贼》,伊文思在看过第一遍之后表示,这回是真的看不懂了。
田庄庄只好专门再放映一次,看过第二遍的伊文思才对影片发出了赞许之声。
田庄庄的电影就是真看不懂,不是形容词,就是看不懂。
电影内核更是逆天。
78年之后,“伤痕文学”正逢其时,电影界也不甘落后。
对此,田庄庄却很不以为然,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伤痕文学”在内地非常热,他很不喜欢。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在为现状歌功颂德,骨子里并没有分析国家对人的管理上的偏差,所以他要探索和伤痕不一样的题材。
说白了,骂娘(否定之前)都不够,还要骂自己(否定现在)。
都说张一谋电影剧情弱,可也要看和谁比,放眼同代的五代导演,很强。
《红高粱》在当时,真就是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张一谋身上有多个岁月史书,国师是一个,揶揄他迎合主旋律。
张一谋一直以来,是主旋律主流价值的代表。
然后奥运会国师成为了褒义词,这是一个岁月史书。
还有一个岁月史书,就是“农民”。
放在后世来看,这是张一谋营销自己接地气。
这个说法完全不了解以前的时代。
“农民”这个标签,也是用来讽刺张一谋的。
一些人借此说他讥讽他土,圈里的和张一谋同时代的,也喜欢用这个词,借此来暗示张一谋在电影圈没有跟脚,没有家世。
到了后世,舆论翻转,不是张一谋舆论,是大的舆论翻转。
“农民”标签成为好的了,又成了另一个岁月史书。
这个圈子确实不能细看,沈三通自己细究起来都受不了。
嘭!
新画面影业办公室内,张伟评将茶杯摔向墙壁。
电脑屏幕是《电影报》微博头条,《对话张一谋:一个时代的电影突围》。
沈三通进行了转发,这是默契的信号。
官方需要张一谋这块“国际招牌”,不允许他被舆论撕碎,沈三通也不想背上践踏前辈的名声。
悄然和解按理来说最好,但是张伟评却满腔怒火。
“谁让他擅自回应的!”
不经他手,事办好了对他来说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