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
第84章 艺术
“怎么这么便宜?你们卖的不是《穷人便士报》吗?之前不是被迫涨到了五个便士吗?现在怎么才要半个便士?”n
卖报童自然不可能知道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他只知道他的工钱没变,报纸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卖...n
在奥地利帝国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英国人本就因经济危机压抑着的愤怒彻底爆发出来。n
这一次的主力不再是工人,而是之前所谓的中产,工程师、机械师、小工厂主、底层律师、公司职员、教师、股票经纪人,以及大学生。n
这些人的能量在当时可比工人大多了,他们的声音是英国政府无法忽视的。约翰·罗素没法像自己前辈们一样直接动用武力驱散人群,他只能不断进行公开演讲承诺会尽快停止战争,恢复和平。n
(公开演讲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写了,又费劲又没人爱看。)n
公开演讲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演讲者还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头子。n
(十九世纪六十岁绝对算老人,至于清朝人均71岁的说法听听就行了,反正此时欧洲人的平均寿命绝对远远远远低于这个数字。)n
再加上长期工作的疲劳和压力,约翰·罗素的演讲自然是错误频出。n
于是乎民众的情绪非但没有得到安抚,反而因首相的措词而更加愤怒,一些传言甚至传到了维多利亚耳中。n
维多利亚女王一点也不想管这种事情,不过此时的事情实在闹得太大了。中产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对女王产生影响力的,但是艺术家除外。n
在经济危机之中艺术家们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毕竟有闲钱赞助艺术和欣赏艺术的人都少了。n
只不过艺术家这个行当本就有着极高的风险,哪怕是从光芒万丈到露宿街头也并不奇怪。n
而且有些艺术反而因经济危机和大环境的恶化变得大受欢迎,所以真正在经济危机沉沦的艺术家们的命运无人关心。n
至少本该如此,但此时这些人选择了向维多利亚女王哭诉。n
当然艺术家们并不会直接找到女王攀关系,如果真这样做他们也只会吃闭门羹而已。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