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十成(第2页)

 

(世界第一大清80万,第二法国65万,第三俄国60万。)

 

相反奥地利帝国陆军兵力在1848年之前一直在44万上下,在失去了八万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之后在几个月内就暴涨到六十六万。

 

仅仅是意大利军团就有近三十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六国降兵,也就是所谓的意大利联军,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流民。

大战之后流民的成分非常复杂,有逃难农民,有被裹挟的市民,有叛军,有逃兵。

 

如果放任不管,那么他们对于地区秩序和和平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平时弗兰茨使用的以工代赈对于这些人来说不合适,他们缺少的并不是工作机会,而是生存的最低保障,食物、水、住房,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感。

 

除此之外战争之后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原本的社会结构被打散,此时使用流民完成重建工作显得缺乏效率。

 

这些人往往并不具备专业技能,而且大多数人都有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创伤,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本身就是定时炸弹。

 

最低生活保障和安全感,最容易提供这些的便是军队。严苛的纪律和相对平等、包容的环境反而更加容易让这些人获得归属感。

 

维也纳地区有十万人入伍,这对于一个仅有百万人的城市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十万人中80来自德意志其他国家。

 

事实上德意志地区一直有到奥地利参军的传统,尤其是一些在本国没什么出头机会的小贵族。

 

因为奥地利经常吃败仗,而一旦吃了败仗,那些原本尸位素餐的大贵族就不得不让出一部分职位和机会,这便是小贵族们上位的机会。

 

毫无疑问这批人的军事素养和战意也是最高的,甚至很多人本来就是其他国家的军人。

 

加利西亚的参军人数同样很多,参军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是为了保家卫国,有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单纯只是想出人头地而已。

 

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他们都相信奥地利帝国一定可以获胜。

 

不过弗兰茨并不打算把加利西亚的新兵送上战场,没别的原因,单纯是因为素质太差,而且德意志邦联的战争,把一群斯拉夫人送上战场总是感觉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