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申侯破封而出,灭周联盟起航!(第2页)

 (还有这回事?)

 (当然有了,以前我不太理解,人家齐国国君可是姜子牙的后代,握着征伐之权,是诸侯中战力最强的,为什么能被一个没有实权的天子这么弄死,现在明白了,感情齐国国君也是被架空的傀儡。)

 (啊啊啊,谁能借我一个脑子,人家对付姜子牙竟然出了五个政策,天啊!我特么的两个都想不到。)

 (我要是有这样的脑子,当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岂不是轻而易举。)

 (知识就是力量,我总以为是老师为了骗我考高分,现在我算是真的明白了这句话,我的知识无法变现,也许就是因为我的知识太过于普通了,人人都有,不值钱,真正值钱的知识我却学不会!)

 (你别说学会了,博主要不是这么讲,然后结合历史,我连看懂都玄!)

 (周公旦对姜子牙太狠了,这么孤立他,说句实话,是个人当时都肯定不想跟姜子牙搅和在一起,人们见了他,就跟见了现在到处借钱的同学一样,晦气啊!)

 (现在看封神榜,看到姜子牙的结局,就有了重新的感受,封神榜的作者简直太懂姜子牙了,被人给孤立,仙神人都不待见姜子牙,他就是替人干脏活的,最后还被整个世界厌弃。)

 (做人不能姜子牙!)

 .......

 大明,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人排排坐,拢着袖子。

 朱高炽叹气:“跟人家周公旦比起来,咱爹对付朱允炆一党的手段...是不是,嗯?”

 朱高煦翻了个白眼:“咋地,你还不好意思说咱爹,不行就不行,得认!咱爹水平太差。”

 朱高燧一巴掌抽在朱高煦后脑勺上,大骂:“狂妄,咱爹是你有资格议论的吗?”

 “老三,你敢不孝!听过长兄为父吗?”

 朱高煦猛然站起来一个虎扑就把朱高燧按倒在地,朱高燧没有反抗,而是朝着后方打招呼:“爹,你看,是二哥先动的手。”

 朱高煦:“.....”

 他机械的转过头,就看到了朱棣笼着袖子用一副看弱智的表情看着他。

 朱高煦急了:“爹,是老大,他...他....”

 他了半天也没有说出老大的不是来,老大到底有没有说爹不行呢?反正意思是到了。

 朱棣嘴角抽了抽,你这智商都被老大坑了多少次了,还不长记性。

 “老二,你跟我过来,我有话要给你说。”

 半天后,另一个宫墙内发出了杀猪般的惨叫。

 朱高煦狂吼:“爹,你不要跟我说话吗?”

 朱棣叹气:“给你说你记得住吗?用鞭子给你说,你能记一辈子。你还长兄如父,你爹我还在呢!”

 宫墙上,老大和老三两个头弹出来,嘿嘿直笑,老爹真是下死手,看着都疼。

 话说老大这么坑老二,合适吗?

 朱高炽表示,谁让他老是惦记我的太子之位。

 .......

 大秦,

 扶苏跪坐下来,眼神复杂。

 这就是儒家鼻祖,这才是儒家真的治国手段吗?

 为什么跟孔丘的不一样?

 为什么跟淳于越的完全不同。

 他到底学了些什么?

 他是不是把儒家的糟粕给学会了,把精华给扔掉了。

 .......

 南宋,

 朝堂中陷入了一片寂静,赵构捏着精致的瓷器,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

 岳飞也大受震撼,仿佛重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儒家并非是他以为的那样。

 儒生治国,杀人的刀比兵家更为锋利。

 用的手段,比法家更神鬼莫测。

 ........

 天幕中,陈勇的声音有点唏嘘。

 【从以上的各种证据表明,其实,周公旦才是姬周真正的谋臣,相当于诸葛亮在蜀汉的位置。】

 【他不光是手中握着兵权,更是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就能主持大部分政务。】

 【他才是真正能够商纣王齐名的绝代天骄,他才是最终的赢家。】

 【如果周公旦能够屁股坐在底层,不是为统治阶层服务,那么,他的成就将会是炎黄古史中无人可以超越的存在。】

 【可惜,他最后选择错了路。】

 【但我们依旧要感谢他带给炎黄子孙的珍贵财富,他好的政策也会被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给后来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另外,还有要给他再增加两个千古功业。】

 【恩泽1:异地授土政策,加30分!】

 【恩泽2:异土授民政策,加30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公旦六维综合得分,修正为:490分(暂居皇帝榜单第五,超过了周厉王的440分)】

 (还能修正?)

 (为什么不能,有功就得赏,有过就要罚,要是以后出土了新的证据,有些事情还要改,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分,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的。)

 (我觉得挺好的,人家周公旦有这个贡献,就得给。)

 (怪不得很多人觉得周公旦功大于过,人家的功是真的牛!不服都不行。)

 (可惜啊,博主说的没错,要是周公旦屁股是坐在底层,秦皇汉武唐宗明祖都无法超越的。)

 (这次我们李二凤表示不反对,但,世界上没有如果,我家二凤依然是千古一帝的候选人,就问你气不气?)

 .........

 大周,

 周公旦并没有多高兴,反而是陷入了沉思。

 要学商纣王吗?

 真的要学吗?

 他拿不定主意,第一,他不敢想象屁股坐在底层,他是否能够完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