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姬昌逃走,商纣王如何应对?(第2页)

 (对啊,你不能凭空污人清白。)

 陈勇皱了皱眉。

 【其实清朝人都在找伯邑考后人的分封情况,可惜一无所获。】

 【你再对比一下周公旦和姬发的情况。】

 【对于姬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三兄弟,姬发成王了,不但自己是王,儿子是王,还分封了自己不能成王的其他儿子。】

 【周公旦呢,他的一个儿子被分封在鲁国,一个被分封在了洛阳,也就是周公,可以说都是钟鸣鼎食,吃尽了时代的红利,可唯独没有照顾伯邑考的妻儿。】

 【这些人你随便一找,都是未来搅动风云的大贵族,你在看看伯邑考的后人,史书上记载了没?没有!】

 【几乎杳无音信。】

 【这点上,姬周连刘邦都不如。】

 【刘邦他嫂嫂不给刘邦吃饭,在刘邦朋友面前下他的面子,刘邦唾面自干,最后,还是给嫂嫂的儿子封了爵位。】

 【当然,这里面周公旦还是比较有良心的,因为他让伯邑考的后人当了史官。】

 【但当史官的第一件事,就是抹掉了伯邑考的名字,可悲不?】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博主,我真的不懂。)

 (这个必须要解释一下。)

 ..........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伯邑考的功劳太大,他死了,后人有这么大的功劳,势必会影响姬周内部的统一团结,让姬发很难得到应有的声望,从而凝聚国力人心。

 所以,只能苦一苦伯邑考的后人了。

 其实,古代王朝对于百姓也一样,同样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只能苦一苦百姓了,因为百姓最好欺负。】

 ..........

 北宋,

 读书人纷纷摇头。

 “姬昌的德性真是难以评价,我们算是打了眼。”

 “司马兄,你以后写史,就要照实写,别写自己想想出来的。”

 司马光气愤的想要跟人对质,可是,他却找不到为姬昌父子辩解的证据。

 因为,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伯邑考的后人,没有被分封的记录。

 也就是说,所有人把这一脉给抛弃了。

 司马光其实心里也在鄙视姬昌等人。

 但他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