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醉红楼蝶恋花银步摇

第387章 巡抚闵行


  在古代,鸣锣开道礼仪,是有严格规定的。

  周朝之时,官员出门要掌执鞭以趋辟。

  就是拿着鞭子边打边吆喝。

  这里只是虚打,凌空一抽,啪一声!

  并不是真的打地。

  汉朝以后,鞭子这一项用的越来越少。

  只是仪仗士卒喝道而行。

  这是为了,一方面提醒人们回避或者让坐着的站起来让道,

  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官员的威望。

  清开始出现鸣锣。

  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日渐稠密,仪仗士卒仅呼喝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回避,于是便加上鸣锣。

  鸣锣开道,有着很严格的规矩。

  根据官吏职位的高低,各有不同的敲法,代表不同的意义。

  州、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

  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同时,仪仗士卒还要叫7个字了,这7个字是:“君子不重则不威”。

  这同样有很深的讲究,因为县令他们接触百姓最多,最经常,如果要想有威信,那就必须自重自持,在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己。

  道,府之官上街,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鸣锣9下,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

  也是强调认真和诚信,同时要求关爱民众,亲近百姓。

  而提督,巡抚之流上街,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高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意思是需要辩证处理和把握的要求,不能走极端。

  都统以上官员上街,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人等齐闪开。

  边敲边喊:“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13个字。

  强调这种省部级官员的为官宗旨,应当是办事认真、讲求诚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安排劳役不能耽误农时或者选择适当时候。

  听到鸣锣以后,沿途民众要自觉退让或者下跪迎接。

  官小的遇到上级,要停下来避到路边,官员本人还要迎着上级大轿挺身长跪,等到大官过去了,才能重新上道。

  只见远远有一群官差扛着牌子,上面大牌子写着正楷肃静回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