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渡河(3)(第2页)
“属下遵命。”
“还有其他事情吗?”
“属下是想问,校尉那边,是否需要支援,听说那边有四千多的晋军……”杨贵低着头,语气颇为恳切,他当然要发扬氐人良好的主人翁精神了,虽然他没有跟随苻洪去过枋头,不然也不会年近四十,连个幢主也没混上。
赵盛之心中愈发难受,他很清楚姜瑜所带士卒的疲累程度,将近一比十的兵力,可以说毫无胜算,要是他没有断腿,肯定是自己去负责断后。
可想起姜瑜临行前的嘱咐,一定要把大军带过河去,可叹这个孩子,两日之间,已经让他刮目相看。
沉吟一阵,便说道:“你们两个都,现在必然不能擅动,如若你们前去支援,此地定然生乱,届时前功尽弃不说,恐怕是万劫不复的局面。” “你和韦豹继续负责当下的事情,你在维护秩序的同时,看看能否再召集一些敢战之士,发与武器盔甲,集中起来,召满百人,就派遣你都内得力之人,带到战场交给姜校尉。”
眼下也做不了更多,只希望上天能再护佑一次那孩子吧。
“渡过去多少人了?”
“启禀都统,渡河开始已经半个时辰,属下粗略统计,至少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人。”
“好!那就是说,明日晨间,基本上都能过去,好啊,你去忙吧。”
说着打发走杨贵,又开始沉思起来,这次倒不再想虚无缥缈的天命,而是担心起河对岸的情况来。
赵盛之环顾左右,没有找到王定,也不知道此人黑天半夜跑到哪里去了,“来人,把王定叫过来。”
一刻钟之后,王定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看此人一副书生模样,却也是沾了一身污迹,赵盛之不忍责骂,问道:“你跑到哪里去了?”
“启禀都统,赵记室去了北面,责令属下维护浮桥,现在上桥的人太多了,再这样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便会有塌陷的危险,我正在组织人加固浮桥,也请都统吩咐下去,减慢溃军上桥的速度。”王定一口气说完,继续大口喘气。
听到浮桥有风险,赵盛之紧张起来,立马派人传令:“传令给杨贵,浮桥加固之前,压低上桥速度,此后浮桥能上多少人,让他去问王定。”。
“王定,你喘匀了就替我写封文书,过了淮水就是汝阴郡的地盘,写给汝阴郡守,让他拨付一些粮草,告诉他,庙堂的文书,我随后会补齐,这里一两万人已经断粮,再吃不上饭,必然要为祸乡里,让他尽量快些。”
“第二封,写给徐州刺史赵迁,是我的族叔……算了,这封我自己写,我的印信在此,你写完盖上印信把笔墨留下,速速遣人送过河去,然后继续去做加固浮桥的事情。”
看着对方埋头书写的样子,复又说道:“你做的很不错,此战过后,我会上书庙堂,给你们都谋个出身。”
就在赵盛之向自己的族叔借粮,顺便探问淮北局势时,赵焕在淮水北岸亦是忙得头昏脑涨。
赵焕是个文士,从来没有上过战阵,他虽然也是广义上的天水赵氏,但家道中落,已经无限趋近于寒门,能一步步走到县中记室(小县实际上的三号位)的位置,能力必然不差,奈何从今晨被姜瑜解救之后,几乎所有与战事不沾边的事情,都会扔到他头上。
倒不是他抱怨,这些做惯了的事情,平日里他甘之如饴,只是事情都聚集在一起,太多、太杂、太急,一团乱麻,让他心力憔悴。
修完浮桥之后,紧接着就来淮水北岸修筑临时性的营垒,赵焕当然明白都统和校尉的意思,他们想把这些溃军都圈起来,再慢慢收拢整编,这个营地不需要多坚固,甚至不需要防御措施,晋军眼下并没有渡河的意图。
其实就是将竹木打进野地里,连接成栅栏而已,但就是如此简单的活计,放到此时也相当艰难,为何?
还是缺粮。
他只是坐着喘口气的功夫,营地里就已经起了乱子,赵焕不得不扯着嘶哑的嗓子边跑边喊。
“韦豹!你是干什么吃的!”
看到成队的溃军脱离大队继续向北方逃散,赵焕大怒。
“才过来两千人你就看不住,你手里的刀是摆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