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团圆(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第2页)

 “谢陛下。” 

 二人谢恩完毕,姜瑜扶起赵盛之,后者已经能够借助拐杖站立了。 

 “陛下,臣前来拜谒,一为拜谢陛下隆恩,二来也是向陛下辞行,这些时日,臣斗胆,借阅了一些秦州与庙堂间的往来文书,秦州诸族不稳,尤其是鲜卑乞伏部,时有胁迫、吞并周边部族的事情,臣想早些上任,也好未雨绸缪,防止其过分做大。” 

 苻坚听到此处也是一阵牙酸,这些事情他当然知道,讨伐晋国之前,是他亲自任命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为前将军,让他统领先锋骑兵。 

 但大军尚未南下,陇西就传来乞伏国仁的叔父,乞伏步颓叛乱的消息,当时的他一门心思在伐晋上,根本不愿意被这种疥癣之疾耽误大事,随手就让乞伏国仁自去处置。 

 叛乱倒是很快平定,更准确的说,双方相见,只是一场宴饮,叛乱就消弭于无形,但是乞伏国仁及其部曲,却是一去不归。 

 如果伐晋之战赢了,就算是个平手,苻坚回到长安后,一道诏书,乞伏国仁肯定伏于未央宫外,乞求于他,可眼下的局势,所谓乞伏部,又成了疥癣之疾,比起关东,何足挂齿啊。 

 “赵卿,你是持重老臣,朕信你……”苻坚也只能就这样含糊过去,复又伤感起来:“鞠躬尽瘁,以至于此,临行前,多带些伤药吧,与卿一别,又不知何时能相见。” 

 “陛下宽心,只要臣这把老骨头还在,关中的西大门,就是安稳的。” 

 “好,好!国势如此,卿当勉之!” 

 大臣远行,苻坚也不想搞得很伤感,复又对着姜瑜说道:“小子,你在太学如何?” 

 “启禀陛下,臣随博士张炳诵读《春秋》,日日未曾懈怠,圣人微言大义,臣或有受益,不敢轻言长进。” 

 “那朕问你,鲁隐公不朝,作何解?” 

 “启禀陛下,应该是说,《春秋》中没有记录,鲁隐公在位期间朝见周天子的事情,虽然隐公是圣人先君,但圣人还是通过这种隐晦的笔法,批评了隐公不尊周礼的行为。 

 微臣以为,国家礼法制度,就是被这样,由小及大而毁坏的,不去制止小恶,就会引发大恶。” 

 苻坚心情略好,转头笑着对赵盛之说道:“赵卿,你这个部下,一贯的伶牙俐齿,入了太学还学会讽谏了,哈哈哈~” 

 “陛下谬赞。” 

 “小子,太学还是要去的,经典里有真正的精粹,当然,长安城的事情也不能放松!” 

 “朕断然不许有人扰乱长安,谁都不行!明白吗?” 

 “微臣明白,请陛下放心,但有臣在,长安,就不会乱。” 

 姜瑜跪拜在地,庄重地答复道。 

 长安如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关中如何,看慕容垂如何,还真没有哪个能在长安城里做大事的。 

 二人拜别苻坚,再次乘坐马车回营。 

 “赵伯,你打算如何处置乞伏部?” 

 “乞伏部夹于秦州、河州之间,部族也就两万余户,眼下是没有造反的实力,但乞伏国仁我是打过交道的,此人确系是个枭雄,很难对付,我只能延缓其在秦州的扩展,以秦州一州治之力,是很难根除此贼的。” 

 说起秦州事,赵盛之如数家珍。 

 “嗯,赵伯,您孤身西去,我有些不放心,要不,让赵焕和杨贵跟随您去就任吧。” 

 “哈哈哈,回秦州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说我族中子弟,就是你姜氏子弟,我也会征辟任用,到了秦州,哪里会怕无人可用。” 

 “那就让他们护送您过去,等秦州稍稳,再回来,慕容垂一日不反,长安一日无事。” 

 “也好,翟炳大败毛当后,洛阳如何了?” 

 “还是几日前的消息,翟炳聚众五万余,围攻洛阳,但是洛阳墙高城厚,哪里是这群丁零人几日就能攻破的,应该还在僵持,我们的人太底层了,根本探不到上面的消息。”姜瑜感叹道。 

 “关中之兵,一个都不能外派,但愿长乐公能发兵平了此贼吧!” 

 赵盛之倒是没有什么离愁别绪,只是着急着回秦州罢了,做主簿时,基本上一州政务俱在他手,这些日子被困在长安,处处受制,实在难受。 

 “都统,将军,杨十难校尉回来了,还护送着您的亲眷,此刻刚入营中!” 

 “快!” 

 “快!” 

 二人异口同声的对着车夫喊道,今日正是十二月十五,月圆之夜,看来姜瑜下午也要向张夫子请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