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长安事

 建元二十年,正月,自慕容垂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关中骚动,盗贼并起,长安城内更是一日三惊,姜瑜的职责更加紧要。 

 读完《春秋》以后,姜瑜连连告假,再也没有去过太学,不止姜瑜,此时各家子弟,哪里还顾得上之乎者也,昔日热闹的学堂,霎时间,门可罗雀。 

 此情此景,博士张炳自然是见识过的,只是吩咐随身的两三个亲传弟子,寻找安稳之地,将师门著述一一抄录,掩藏起来。 

 也不知道姜氏小儿吹嘘过的印刷之术,和那薄如蝉翼的纸张何时能问世。 

 随即,又将亲笔书信交于几人,吩咐其危难之时,去寻同门师弟鹰扬将军便可,至于自己,则更加悠然起来,每日粗茶淡饭,诵读诗书不止,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岁数,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唯一怀念的,便是新麦的味道了。 

 凉国的末代国君张天锡,淝水战败投了晋人,前些日子,有族人私下拿着张天锡的书信,劝他南归,说什么晋人才是华夏衣冠所在,汉人不该屈仕胡虏云云。 

 真是天大的笑话! 

 随即气上心头,回了书信,嘱咐其在晋国好自为之,做个富家翁就好,对于晋人世家多做忍让,不要有太多妄想。 

 与晋国儒生之间一些有限的书信往来,谈玄论道之余,他可太明白晋人世家的德行了。 

 张炳人老成精,看得明白,眼下这些在台面上搅风搅雨的,也只会逞一时之能,这些乱臣贼子所谓光复故国、列土封疆,也都是在走回头路罢了,天命是不会眷顾这些人的。 

 他这个弟弟啊,少时就有文采,若不为君王,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浪漫士人,可惜啊,经过一系列血腥政变之后,终于上位,其任内任用奸佞,荒淫声色,不理政事,不恤百姓,最终致使国家覆亡,也是张氏天命已尽。 

 南投晋国也好也好,彼处安稳,省的被人裹挟,成了第二个慕容暐。 

 “尹纬,给我个名单,我要鲜卑人!” 

 尹纬还被捆在姜瑜营中,已经瘦的皮包骨头,不成人形,一日一餐饭食,实在喂不饱这魁梧大汉。 

 “姚苌,慕容暐……”纵然虚弱,此人眼中精光更甚,一口气说了十数个名字,他实在是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说话机会了。 

 “你敢去抓吗?” 

 整个鹰扬将军麾下三千余人,都不许与他说话,只能是姜瑜本人能与他言说几句。 

 “这几人所犯何罪,汝一一说来,吾今日有暇,可以陪你多说上几句。” 

 “诬告一人,减一日餐食,尹公可要掂量清楚!” 

 尹纬巴不得能多说几句,连忙竹筒倒豆子般地说个不停,什么对苻坚不满,什么心怀故国,但凡能有牵扯,无一不言,旁边记录的三个书吏,笔杆子都快冒烟了。 

 赶在元日之前,姚苌终于回到长安,得知尹纬无故被捕,立即面谒苻坚,请求释放其人,并治罪姜瑜。 

 姜瑜毫不示弱,直接将京兆府的调查结果上奏御前,言说尹纬阴结贼人,有刺杀自己的重大嫌疑,双方你来我往,在御前打起口水仗来。 

 苻坚本就不喜尹氏,但又要费心拉拢姚苌,一时间只能装聋作哑,等拖到慕容垂扯旗造反,尹纬此人,也就彻底无人关注,只能在姜瑜营中挨饿。 

 说回姚苌,此人自兄长被苻坚率军斩杀,自己无奈率众请降,得授四品扬武将军,将近三十年,为秦国东征西讨,安抚地方州郡,也算是兢兢业业,眼下已经官至龙骧将军,督梁、益州诸军事,妥妥的一方大员了。 

 更何况,关西胡人,各个羌人部落,自然是实力最强的,后赵年间,其祖姚戈仲平定梁犊之乱,进封西平郡公,都已经到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程度了。 

 后来更是联合汝阴王石琨、燕国大将悦绾大败冉闵,冉闵仅以身免,领十来人逃回邺城。 

 祖父官至右丞相、封亲赵王,这是羌人中最显赫的荣耀,羌人名副其实的王,只可惜,赵国很快就亡国了。 

 羌人心中,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怨念,同为关西胡人,又同样被石虎迁居河北,现在所谓的君臣之分,仅仅是两个祖辈当年的选择不同,并非是因为真正的实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