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捐粮(第2页)
邵安民闻听此言,自然大喜过望,既然是来招兵,那就没有将自己拒之门外的道理。
赵敖沉默不语,按说五品的鹰扬将军,绝对没有开府的权力,招兵买马怎么又成了他的职责,难道丞相去后几年,国家法度已经随意至此了吗。
他着急忙慌的赶来,也正是因为鲜卑人造反之事,人活的久了,对那些性命攸关的事情,就会生出奇特的预感来。
姜瑜见赵敖不语,直接说道:“我也不瞒二位,我的官品,只能领兵三千,但要想扫灭慕容泓,当然不够,虽然庙堂自有准备,但吾也不愿甘于人后,此次招兵,是我私下为之!”
说完,紧紧盯着二人的反应。
邵安民脸上的喜色尚未褪下,一个普通乡人,没有做过官,自然是不太懂此中蹊跷的。
赵敖面色凝重,心中却是翻江倒海一般,不是说鹰扬将军忠心无比,一路护送陛下,任劳任怨么,怎么就成了一个叛逆之辈!
“二位居于此地,既然知道慕容泓的为人,想必这山里的鲜卑人过的什么日子,也是一清二楚。
吾虽是第一次见渭北遗民,也被深深震撼,关中核心之地,侧畔竟然埋了这么大的一股力量,而这力量竟然不被庙堂掌握。
从前,庙堂势大,彼辈还能伏低做小,如今……”
姜瑜略一停顿。
“可就不好说了。”
“当然,依二位之人望能力,凭借坞堡高墙,经年积存的粮草,护卫乡梓,自然是足够的。”
赵敖粗厉之声,彷佛平地一颗炸雷:“哪里足够了!”
逼迁燕国遗民之事,虽然主要是氐人经手操办,但其过程如何,彼时还在军中的赵敖如何能不知,一路上那一双双对秦军恨之入骨的的眼睛,此刻又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能做三十多座坞堡的话事人,赵敖自然也是有些能耐的,怎会被眼前小儿三言两句就吓住,只不过想起往事,猝然失态罢了。
深吸一口气,勉强平静下来,心中盘算起来。
这些年,欺压渭北牧奴之事,他们虽然不是主角,但放着的便宜,谁能忍住不去占呢。
农忙时,堡中雇佣牧士、麦客,敢问哪一家没有行过克扣之事?
倒不是说他们对大秦丧失信念,他们当然不会怀疑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败。
但如果战事迁延开来,单就兵过如梳,匪过如篦这一遭,这种战争带来的自然破坏,也不是此间的生民所能承受的。
如果鲜卑人再起了报复之意,后赵、冉魏年间,大规模的部族仇杀虽然主要发生在河北,但梁犊起义就在关中,距离此时,也仅仅过去二十余年,很多人是记忆犹新的。
不说外间的田地、陆陆续续修出来的水利如何,他们小小的坞堡,也不能保住所有人的命。
两三代人的心血,又将化为乌有,即便苟活下来,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谁又能甘心。
邵安民毕竟年轻,沉不住气,率先开口说道:“将军,某愿出一份力气,带部曲五十,追随将军左右!”
姜瑜欣慰地看了对方一眼,点了点头,却说道:“还不够啊。”
随即直起身子,诚恳说道:“赵公,安民,我有心杀敌,绝不是随口说说,但有兵无粮,想借一批粮草、马匹,如何?”
所谓借贷,其实就是索取,空口白牙,张嘴就向人讨要,姜瑜还是被逼到这份上了,连偶然得遇之人都不放过。
还好,他晓得武器弓矢,坞堡主也得来不易,后面怕也会派上用场,就没有开口。
赵敖沉思半刻,已经有些后悔来此,眼前此人看着年轻面善,但是一个长安城里炙手可热的将军,既然尊口已开,哪有空手回去的道理。
他虽然预感到了危险,但捐出的粮食,肯定不是他一家出,如何说服其他人,是个不小的难题。
左思右想之间,心下一横,回应道:“我等小门小户,只能捐些粮食与将军,马匹是没有的。”
“多少?”
“五百石!”
说出口的那一刻,这个已经蜕变成地主老财的老军,心中突地一痛,像被针刺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