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耀兵

晋崩溃后,战乱导致百姓大规模迁徙,南方的当政者不得不设置侨郡,以安置逃难来的百姓、官员与世族,以解决尖锐的土客矛盾。

 

北方的得势者,也要根据各个部族的势力范围,调整行政区划。

 

因而,此时整个天下,几乎所有的州郡划分都很是混乱,苻坚平定仇池杨氏后,以武都、阴平这两个仇池故地划为南秦州。

 

覆灭前凉之后,也重新调整了河州的区划,将陇西郡划入河州。

 

此时的秦州,只剩下天水、略阳二郡,勇士县,就是秦州的最西段。

 

这个曾经由汉武帝设置的县,本来在灵帝时被羌人占据,不复存在,前些年,又被秦国庙堂复置,派遣管理,以管辖当地横行游荡的羌人。

 

可以说,秦国庙堂,对鲜卑人、羌人的压制本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苻坚本人喜欢笼络各国的旧贵族。

 

究其原因,还是氐族人口不足,因而没有那么多可以统治地方的人才,而汉人又是胡人内心深处最为防范的,那么剩下的,也就只能是各国的旧贵族了。

 

只能说,从汉末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的崩溃带来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片土地。

 

勇士县,已经是非常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面破碎、沟壑纵横,往往想要去的目的地,看着很近,但被深沟割断,需要绕上许多路。

 

一路行来,大块一点的土地,还能看出曾经被平整、耕种过的痕迹,但大多都已经荒芜,唯有坞堡周边的麦田,麦苗刚刚长出一拃来长,正迎风摇曳,田间地头还是有很多人在忙碌。

 

此地缺水又比关中更加寒冷,只能种春小麦。

 

零零星星的几个坞堡,也都是依水源,以夯土而建,姜瑜率大军路过,此地的坞堡,相比关中,明显狭小且拮据很多,只能献上十几匹马,二三十头羊,所谓的坞堡主,也大都是些因劳累而驼背的老人,晒得暗红的脸上全是褶子,但是一问年纪,往往也不到四十岁。

 

而羌人,就是在这沟壑纵横之中,牧羊为生,风餐露宿,比之有坞堡遮蔽的汉人,更加恓惶。

 

好多羌人,所牧的羊,还不是自己所有,只是帮助坞堡中的汉人大族模样,以换取基本的生存所需。

 

这样的生存状态,一旦官府之力虚弱,有豪杰愿意站出来,凝结众人,那造反抢掠,几乎是必然之事。

 

当然,这也是姜瑜此行的目标,一路夸耀兵马,并拉着十来车的羌人头颅,就是要告诉他们,秦州的官府,并不虚弱,抢掠,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将军,前面那座山头,就是勇士县的边界,哦,也就是秦州边界,再往西走,就是金城郡榆中县了。”

 

勇士县令刘阿利,一个随时都笑眯眯的匈奴人,正骑在一匹瘦马上,禀告姜瑜。

 

旁边,有权宣吉陪同,此二人,竟然在长安太学中,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同学。

 

姜瑜自然不好问,他一个刘卫晨部的匈奴人,怎么来秦州最西边做了知县,对于这个扎眼的刘字,也只能心中暗笑。

 

只是微微颔首,而后又说道:“刘知县,吾虽从军不久,但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几场。”

 

身旁其他人倒也习惯了自家将军时不时的胡言乱语,刘阿利却只能在一旁赔笑道:“将军善战之名,早就传遍秦州了,吾能与将军同州而居,亦深感自豪。”

 

“吾并非自夸,只是本将军有个习惯。”

 

姜瑜稍一停顿,继续眺望着远处山头,继续说道:“就是得胜之后,对于那些害命之贼,吾必然是要筑京观,刻石以记之的。

 

我看这处山头就不错,也正好是秦州之界,烦劳县令,从县中召些民夫过来,助我完成此事啊。”

 

姜瑜说罢,用马鞭指了指远处的山头。

 

“将军有吩咐,下官自然遵从,敢问将军,刻些什么字?”

 

“权参军与刘县令,都是太学高才,这一路上,冀城之战的经过,也都详知,便书写此战经过便是,本将只有一点要求,尽量简短一些,文字白一些,此地识字的人可不多,要让这些人啊,都看明白。”

 

“哦,还有这筑京观的手艺,你若不会,我军中可有熟手,可以前去帮忙。”

 

“下官遵命!”

 

刘阿利这种在长安太学混过几年的人,自然是心底通透,当然明白姜瑜无缘无故率大军至此,是所谓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