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江宁府

 福建只放了10名曾经的船政留学生到北洋,李鸿章听闻勃然大怒,一纸奏折将楚辰告到慈禧那里。

 可是刚从李莲英那里得知了楚辰“惨状”的慈禧,直接驳回了李鸿章的奏折。

 在慈禧看来,驭下之术最重要的是平衡。

 前期楚辰立下大功,左宗棠又携大胜之威,已经形成了对李鸿章的压制。

 所以,只能听从李鸿章的建议,让左宗棠离开中枢,下放两江,楚辰的功绩,也只以务虚的头衔来奖赏,并让楚辰裁军。

 可是李鸿章竟然贪得无厌,想要再进一步,慈禧当然不会让他如愿。

 只要汉人“李派”和“左派”南北相斗,自己这满人的朝廷,才能更稳固。

 ……

 自从“裁军”之事过后,楚辰对外称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福建和宝岛的相关消息,也在楚辰刻意的安排下,淡出了朝廷的视线。

 但是一些变化仍然在不断涌现。

 北方各省被“丁戊奇荒”折磨数年的百姓,向东北,向琉球和宝岛移民越来越多。

 调任吉林的罗大春继楚辰之后,成为大清又一个洋务新星,吉林的建设速度开始提速。

 南洋变得热闹,婆罗岛的兰芳共和国,马来半岛的吴氏王国,不知为何,兵力逐渐增多,渐渐在婆罗岛西部和马来半岛中部打下不小的领土。

 ……

 时间慢慢流转,一转眼两年时间便匆匆过去。

 时间来到了1882年的10月。

 在此期间,低调的福建和宝岛,已经很少被提及。

 闹得动静最大的事有三个。

 一个是背靠左宗棠的胡雪岩,以将近两千万两白银的庞大财力,大规模囤积生丝,想要以垄断来对抗洋商,获取生丝定价权。

 另一个是法国为获取远东利益,开始在越南加速殖民化,以法国准将为统帅的北越法军,在占据了越南中部和南部之后,开始向红河三角洲的清军部队进攻。

 黑旗军、增援的滇军、桂军苦苦支撑……

 第三个就是朝鲜爆发壬午兵变,闵妃集团被大院君领导支持的起义旧兵推翻,而后闵妃向清朝求救。在李鸿章的奏请之下,清廷派遣淮军将领吴长庆率三千兵力入朝。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被楚辰羞辱和打击后,倭国的倭皇睦仁更加勒紧裤腰带,穷兵黩武,向英国订购数艘铁甲舰,陆军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