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城市农村(第2页)
卢青边走边谈道:“我有所耳闻,有些住宅区已经着手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了。就目前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而言,发电简直易如反掌。”
徐志磊回应说:“那样的住宅区大概是别墅区吧。若要为整栋居民楼供电,除非将整个大楼的外墙全面覆盖太阳能板,即便如此,或许都未必能满足需求。唯有别墅区的屋顶条件较为适宜。像我们居住的这种普通小区,如果依赖太阳能发电,恐怕仅能勉强维持电梯运行和路灯照明的基本用电。”
喻子健言道:“倘若当前的高温与强烈日照,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常态,那么太阳能发电的广泛应用将是势在必行。只不过,尚难断定这是短暂现象,还是会长久持续下去。”
卢青闻言,面露忧色:“倘若一直如此,那可真是不堪设想。雨水稀缺,阳光炽烈,地球上的水源岂不要被晒干,人类又将何以生存?”
此时,徐志磊边走边向他们发问:“近来似乎兴起了一股返乡的风潮,许多在城市难以立足的人们,正期盼政府能安排他们去乡村务农呢。”
钟广鑫在网络上并未搜寻到相似的报道,于是进一步询问:“这情形,难道是像以前知青下乡那样的模式吗?”
徐志磊摇了摇头,回答道:“绝对不可能是知青下乡的翻版。即便国家有意借此缓解城市压力,农村居民也未必会欣然接受。况且,如今哪里还有充裕的土地供人耕作?荒地的开发与利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土生土长的人来说,他们哪里懂得耕作的技巧?就当前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而言,
卢青同样满怀好奇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徐志磊解释道:“或许到时候会进行一次户口普查,要求农村户口的人尽量返回村庄。这时,有些人便瞅准了这个契机,想要通过花钱的方式,跟随那些能回村的人一同回去,意图在别人的村子里安家落户。现在,不少人正四处寻找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听说,如果有人能帮他们成功安家,即便不用正式落户,只要有个栖身之所,能分到一些田地,就能获得高达上百万的酬谢。”
这么一说,卢青更费解了:“有那么多钱,直接去农村里买个房子不就是了,多大点事,还要人带着?”
徐志磊闻言,嘴角勾勒出一抹笑意,缓缓解释道:“你以为精明只局限于城里人吗?时下局势风云变幻,人人都在寻觅一条生存之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理念中,拥有土地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在天灾频发的当下,城中人一旦遭遇断水断电,便如同扼住了生存的咽喉。而那些曾经备受轻视的乡村,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然而,若大量城里人涌入乡下,势必将稀释原本属于农村人的资源与福祉。譬如,他们本可自力更生,开垦荒地,而今却可能被外来者抢占先机。因此,若是没有相应的关系贸然前往农村,你以为能轻易被接纳吗?农村人早已紧密团结,对外来者抱有天然的排斥心理。”
赵晓慧心中暗想:“徐志磊这话倒还真有几分道理。”她记得在前一世,也曾耳闻过类似的事情。那时,她已涉足那些隐秘的私人基地,从基地中的人口中得知,在高温肆虐之际,有人察觉事态不妙,萌生了逃往乡村的念头。然而,不论是及早动身还是迟缓一步,倘若没有村里熟识的亲友相助,最终都难逃被排挤乃至驱逐的命运。当然,也有人企图通过捷径,用金钱换取进村的许可,但在那段时日,金钱已然失去了往日的价值,即便是那些花费重金得以入村的人,最终也未能幸免被驱赶的厄运。
自她重生的那一刻起,就未曾萌生过到乡村定居的念头。首要原因是,她深知农耕生活远非幻想中那般轻松简单;其次,假使她提前一年,在秩序尚未崩溃之时抵达村落,最终也可能因身为异乡人而遭到排斥。毕竟,人心深似海,难以揣测,一旦世事变迁,又有谁愿意接纳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呢?届时,她既失去了城中的避风港,又无法在乡村找到立足之地,只会陷入进退维谷、两头落空的绝境。因此,她从一开始便精心策划了两全之策,既能抵御城市中的动荡,又能确保自己不至于流离失所,无处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