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总有例外(第2页)

 司马休之不是纨绔子弟,为人谦虚,治军理政都是一把好手,深受荆襄百姓爱戴。司马休之写了一篇檄文,历数刘裕三十条大罪,开始整军备战,应战刘裕。

 刘敬宣支持刘裕征伐司马休之,但是刘敬宣的参军司马道规是皇族的偏支,他对刘敬宣的态度非常反感。

 于是司马道规联络同府辟闾道秀和将军王猛子密谋一起叛变刘敬宣,据守广固响应司马休之。

 刘敬宣召见辟闾道秀商议公事,出于对辟闾道秀的信任,刘敬宣屏退了侍卫。说在兴起时,王猛子徘徊到刘敬宣身后,突然抽出佩刀,刺死了刘敬宣。

 这伙人还没有高兴太久,刘敬宣的侍卫就冲了进来,杀死了他们所有人。

 刘裕听到刘敬宣的死讯,哀伤了很久。

 刘裕虽然杀人如麻,可以说只有刘敬宣是刘裕的朋友,刘敬宣的待遇超过了很多跟着刘裕一起创业的元勋。

 刘敬宣在战场上救过刘裕的命,刘敬宣忠于刘裕,刘敬宣也敬佩刘裕,他们不是亲兄弟,却胜过亲兄弟。

 刘裕大刘敬宣八岁,刘裕是妥妥的大哥。

 顺便讲一个人物——陶渊明。陶渊明不是庶民,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官员,他的父亲做过太守。

 陶渊明在父亲死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十多年官员。陶渊明在桓玄手下做过大官,后来桓玄篡位,陶渊明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对仕途产生了恐惧。

 陶渊明做了刘敬宣的幕僚,在刘敬宣伐蜀失败后,刘敬宣让陶渊明进京向刘裕请罪。

 刘裕很欣赏陶渊明的才华,决定给陶渊明于大官,陶渊明婉拒,回到刘敬宣处后,辞官为民。

 并不是陶渊明不爱做官,只是当时朝局动荡,陶渊明的政治能力不能自保,所以明哲保身,辞官隐居。

 陶渊明曾陷入过桓玄的谋反案,差点死掉。入朝后,他观察到刘裕有改朝换代的野心,于是果断辞官,从此过上田园生活。

 刘裕建立刘宋王朝时,陶渊明死去。

 刘敬宣的死不能阻挡刘裕攻杀司马休之的步伐,徐逵之的大军很快就来到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