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大鼎烹煮食物需要一定的时间,聚于帐内的朝臣便聊起了一些国策。 

 周元由百姓良家到新元榜魁的身份,成为了话题之一。 

 大魏皇帝也趁机问了一些,他想知道的问题。 

 “周元,你曾于乡野之间谋生,当对乡间百姓的生活非常了解。 

 不知我大魏乡镇百姓是否安泰,足粮足食否?” 

 这问题很像新元灵试时,储君岐王询问的那句,‘岐州军政如何,百姓生活是否安泰’。 

 但周元不是崔鸿那种名门豪族子弟,乡镇状况也非各州军政那般敏感。 

 因此,他并没有避讳乡间百姓的辛劳,选择了直言相告。 

 “回陛下,臣生于桥西村、成年后入靖安军营,又因军功迁怀州大营、上京入试。 

 因此,所见地区风貌狭隘,所言或有偏差。” 

 “但臣所在的桥西村确实贫困,常以大黄米果腹、未能足也。 

 家有丧喜,亦需乡邻相助,才能勉强置办。” 

 周元的回答并未超出大魏皇帝的预料,他手下有的是暗探,不会盲目认为大魏丰饶富足。 

 他之所以这样发问,一是想看周元是否存诚。 

 二是想借周元之口告诉各州都督,大魏国力虽然欣欣向荣,但地方亦有改善空间。 

 “为何如此,可是桥西之地贫瘠,百姓收成欠佳。” 

 “回陛下,并非如此,桥西村比邻清沙河而建,水源富足、土地肥沃。 

 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税赋众多,县中差吏层层盘剥。” 

 “税赋众多,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诸君你们听听,有人帮着我等收税呐,咱大魏竟然要靠百姓之税过活。” 

 大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国家,而是物资充沛到富余的集权王朝。 

 他们缺的从来只有灵物宝器,而非各类普通物资。 

 因此,大魏朝廷的税并不重,仅有田税、商税两种。 

 “陛下息怒,此乃人心腐化之结。 

 想肃正此风,只能时时委任密探清查,并依国法严办。” 

 朝廷大臣都知道症结何在,但确实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