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皇帝帮我扬名(第3页)
论忠义,拒辞承袭徐王爵位,兢兢业业为皇帝办事、医治皇后、太子,谁还比他忠义?
要论能力和品行,天下人只知道马寻在救了常遇春后千里奔袭,破了徐达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的庆阳,也知道这位国舅爷爱兵如子、救死扶伤。
现在呢,一首《临江仙》,一看就知道是水准相当高的词了,大明朝堂之上可没几个人能有本事做出这样的佳作。
忠义仁孝,能文能武,所以马寻在大都督府和中书省都位高权重是名正言顺的,掌管国子学、主持大明第一次会试,那也是天经地义了。
即使很多人都知道会诗词不一定就是代表着真才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马寻主持会试,谁也别挑理。
这不只是皇帝的信任原因,这更是马氏本来就是诗书传家,是皇后娘家一直都是深谙耕读之道。
甚至也有些人怀疑,朱元璋这个皇帝实在是太有福气了。
皇后如何不是臣子们还评价的,但是‘捡回来’的国舅,真的难以让人找到挑刺的地方。
有这么一个活榜样在,以后的大臣们在道德上就要提升自己的水准了。要不然马寻来攻击这些人的道德水平,没办法应对啊。
朱元璋现在也非常的骄傲,小舅子就是在给他长脸啊。
看看那些自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臣们的模样,一个个的显然也都是被惊住了。
虽说诗词不代表真才学,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真的难以作出这样的诗词。
至于代笔的事情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真有这样的文采,那些人早就创作出来佳篇了,那时候也好天下传名。
出风头这样的事情对于马寻来说也习以为常了,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就没办法低调。
下朝后的李文忠开开心心的跑了过来,“舅舅,您可是瞒的我好苦!”
马寻知道李文忠的意思,连忙说道,“保儿,这可就误会我了。”
“先前我还自夸有些才学,常穿着儒袍四处走动,现在看来就是在班门弄斧。”李文忠就笑着说道,“我少年时就是随皇后读书,怎么想也不该觉得舅舅才学不够。”
李文忠这家伙是真的能文能武,让他和大儒辩经可能有些吃力,但是绝对能听得懂,引经据典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对诗词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读史。”马寻找了个理由说道,“下回咱们再聊聊史书,那有意思。”
李善长忽然出现,笑着说道,“国舅爷,《元史》已经编纂好了,要不然帮忙斧正一下?”
宋濂也冒了出来说道,“下官奉陛下旨意编纂《元史》,文字浅显,内容多照抄史料。只是时间紧迫,怕是也有不少错误、混乱之处,还请国舅帮忙指点。”
我就不该有文名,又让这些苍蝇盯上了我这颗臭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