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古有千乘之国,大汉欲兴千乘之家(第3页)

 “差不多。”

 陈桐抬手捶了捶杜景的胸膛,笑道:“只是,某写了一国之政。”

 “说说。”

 杜景伸手揽着陈桐的脖子,调侃道:“某可是听说了,陛下特遣许尉丞去了豫州找你,可是有希望中得状元?”

 “难说。”

 陈桐转头看向陈宫,以及其他士人。

 他与杜景,以及公羊学子,多为贫苦之家的子嗣。

 类他们这样的人,在大汉行至最高莫不过君侯陈槐,以及曾经的亚奴陈重。

 此次,天子开龙门,令百姓子嗣与士绅郡望之子同争官位,孰胜孰败还未可知。

 这些士人有长处,便是博学多闻。

 他们同样有长处,便是早年受公羊学宫熏陶,更能理解刘牧的心思。

 “公士。”

 陈宫笑着作揖,道:“见过这位先生。”

 陈桐作揖还礼道:“公台先生。”

 “见过先生。”

 杜景作揖还礼,朝着陈桐打了个招呼,走向公羊书阁。

 “策论。”

 “你们很熟吗?”

 陈宫缓步而行,蹙眉询问道。

 “还算可以。”

 陈桐笑了笑,说道:“公羊学宫初设之时,陛下每年都会亲定课业,第一年的启蒙课业名为仿写,仿写的便是过秦论,次年便开始设各种课题,但很少涉及策论,而是另外一种课业!”

 陈宫茫然道:“另外一种?”

 陈桐摇了摇头,说道:“陛下称之为申论,侧重于分析论证;而策论侧重对策定政,犹如曾经官与吏的区别,一个在于制定国政,一个在于执行国政!”

 “如此啊。”

 陈宫恍惚的叹了口气。

 过秦论可以称为对策,策论。

 然,策论不能称之为对策,过秦论。

 这就是他们这些野路子与公羊学子的差距。

 有很多人都没有明白,察举制的‘对策’与‘策论’有什么区别,便使无数士人偏离考题,榜上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