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争抢

第130章 争抢

 

普通代码程序,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微意识体模型,人脑。

 

这是线上的四个点,如果将普通的代码程序的智能化程度设置为0,而人的智能化程度为100的话,那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大约也就六七的样子,微意识体模型大约在七八十。

 

当然了,这只是郝成大略的估计,可能不准,但是大趋势是这样总是没错的。

 

而郝成之前在深夜课堂一直学习的,微意识体的算法设计和训练,就是智能化程度为80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而郝成利用用户对小沙边界的探索,以及对小沙的训练提升——

 

比如体会什么是“辣”,什么是“漂亮”等非常主观的东西,以及映射人的情感等补充超级符码系统基础库的操作,那就是在微意识体原本七八十的基础上,再继续往上走。

 

这个难度那是可想而知的,上了十几节课了,郝成确实也学了很多,每一次都觉得自己提升很大,但每当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比提升之前更大的疑惑。

 

直到现在,对于微意识体,郝成还完全是懵懂的,完全不知其全貌。

 

看似进步了很多,但从80,涨到81了没有郝成觉得悬乎的很,大概率是没有的。

 

所以,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六七,到微意识体的七八十,这中间的一大段……

 

微意识体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提升起来那更困难,但目标和方向都已经确定了的情况下,从个位数涨到两位数,从七从八涨到二十三十,总没有那么困难了吧

 

而且,郝成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将中间这一段给完全补齐,对于窥探微意识体的全貌以及微意识体后续的提升与训练,都是有大用的!

 

你不是神明吗我就用这种方式将你逐层给剖开,剖开以后,那就是活生生的算法了。

 

而郝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先弄清楚微意识体的转换是怎么一回事儿——

 

微意识体是无法在现在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转换,这一点是小沙确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