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错过的人才!(第2页)

 

看郝成停下来了,魏书杰介绍道:

 

“思瑶早些年研究的也并不深入,毕竟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把所有的东西都研究的那么透彻。而研究不透,融合起来就会变得困难。”

 

“那现在呢怎么又研究透了”

 

郝成很好奇,因为笔记本的后边,明显就是这一两个月才补充的东西,尤其是最近一周,竟然还又结合了模糊数学的内容,形成了新的内容。

 

也就是魏书杰最开始所说的:有了一点解决机器判断多还是少(不计数)这个问题的思路。

 

而郝成结合了更多的深夜课堂的内容,他脑子里,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一点点思路的问题了,整个理论甚至流程他都有了大概的方案。

 

而这将会是非确态逻辑运算单元,也就是新的算力芯片的理论基础。

 

“因为小沙。”魏书杰无限感慨,小沙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用。但在每个人的手里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在一些手里,它是语言模型,可以对话,可以帮助自己查资料。

 

在另一些人手里,它是工具,是助理,可以帮助自己整理思路,撰写论文。

 

在在郑思瑶手里,它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甚至帮助她完成了仅靠人根本就做不到的科学研究,甚至还有所突破。

 

“她还写了一篇论文。”魏书杰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给郝成分享了过来。

 

郝成一看,好家伙——

 

《基于小沙的多学科理论融合相关研究》


话题起的很大,但是内容讲到了郝成的心坎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库不断的在扩大。

 

一个人想要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那几乎成了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即便是一门学科,学到顶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再开始自己深入的向上研究,这个时候往往都已经三十大几了。

 

而且,研究的方向和分支也是越来越多,越往后,这种现象会越明显,说不定会出现一辈子也学不完一门分支学科知识的情况。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还需要融汇贯通——比如工业软件为什么难因为你不仅要懂软件开发,还要懂工业流程,甚至还要研究工业产品、材料等所有相关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