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趋利避害
很多人总将猪视作笨拙的代名词,实则无论是圈养的家猪,还是驰骋山林的野猪,都有着超乎想象的智慧。
尤其是野性未驯的野猪,其狡黠机敏程度,足以颠覆人们的固有认知。
那些蜷缩在猪圈里,每日除了进食就是酣睡的家猪,看似憨态可掬,小眼睛滴溜溜转着观察主人开启圈门的动作,只需几次便能学会用鼻子灵巧地顶开插销。
一旦将它们放归野外,要不了多久,便能迅速重拾野猪的习性,重新适应荒野生活。
这种镌刻在基因里的野性,即便历经多代杂交改良,也依旧根深蒂固,难以彻底磨灭。
虽说春日的暖阳已将山林中的积雪尽数融化,但夜幕降临后,刺骨的寒意依旧会笼罩整片山林。
野猪作为山林的生存专家,自然深谙如何趋利避害。
它们通常会选择向阳的山坡作为栖息地,尤其钟爱那种三面被山脊环绕、前方又有山梁遮挡的山坳。
这样的地形犹如天然的避风港,外界狂风呼啸,树木摇曳,山坳内却静谧安宁,连枝叶都鲜少晃动。
而此时,恰好有一处这样的绝佳之地就在他们归家的途中,正如王岳所说,若是能猎上几头野猪带回去,无论是精心熏制成腊肉留作日后享用,还是作为猎狗的美味加餐,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岳子,你跟在我后面,保持距离!”宋阳一边说着,一边将双管猎枪从肩头取下,紧紧握在手中,目光警惕地朝着山坳方向望去。
狩猎野猪绝非易事,这些山林中的精灵异常警觉,觅食时总会安排“哨兵”放哨。它们的耳朵能捕捉到方圆百米内最细微的声响,鼻子的嗅觉更是敏锐得堪比专业猎犬。
一旦察觉到任何风吹草动,整个猪群便会如离弦之箭般四散奔逃,凭借着强壮的身躯横冲直撞,瞬间便能消失在密林深处。
相比之下,单人行动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声响,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王岳与宋阳多次携手进山,早已形成了十足的默契,当即心领神会,同样摘下猎枪,与宋阳拉开三十米的距离,脚步轻缓地跟在后面。
宋阳虽说是独自前行,但身旁还跟着四条训练有素的猎狗。
尽管他自己能够尽量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不发出任何声响,但猎狗天性活泼,想要完全控制它们并不容易。
靠近山坳时,宋阳先是仔细观察了风向,随后回头朝着王岳比出了一个手势。
他伸出两根手指,分别指向两个方向,王岳立刻明白,宋阳打算带着猎狗绕到下风处,从最不容易被野猪察觉的方向进行拦截,而让他前往野猪群的前方寻找机会动手。
王岳微微点头示意,随即便提着猎枪,加快脚步朝着侧边迂回而去。
随着逐渐接近山坳,宋阳的动作愈发迟缓,每一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操作。
他不时小声地发出指令,约束着四条猎狗的行动。
很快,地面上出现了野猪翻拱过的痕迹,那些被拱开的泥土和腐叶,仿佛在诉说着野猪群刚刚在此觅食的场景。
宋阳停下脚步,警惕地朝着前方和左右观察,同时侧耳细听,很快,他便捕捉到了野猪发出的哼哧声。
为了避免惊动猪群,他果断让猎狗们定坐在原地,随后自己则如一只灵巧的猫,悄无声息地向前移动。
山坳里青杠树郁郁葱葱,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
宋阳心中暗自推测,此时野猪们定是在尽情翻拱着腐叶枯枝,寻找美味的橡子。
一阵山风呼啸而过,刮得高处的树木枝条“呼啦”作响,可山坳里却依旧安静得可怕,只有宋阳踩在枯枝落叶上发出的细微声响。
就在这时,宋阳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晃动的身影吸引,他立刻停住脚步。
透过林木间的缝隙,他定睛细看,只见前方百米开外的林木间,一头母猪正低着头,用鼻子奋力地撅拱着地面,嘴巴里发出“嘎巴嘎巴”的咀嚼声,吃得正欢。
再仔细观察四周,在母猪身后数米处,两只百来斤的幼猪正亦步亦趋地跟随着。
距离还是太远了些,想要确保猎杀成功,必须进一步靠近。
宋阳端着枪,每迈出一步都格外小心,脚尖先轻轻点地,再缓缓放下,生怕发出一丝声响。
就这样,他一点点向前挪动,又靠近了三四十米。
此时,他发现了一棵理想的藏身之处——一棵青杠树,其枝桠低垂,只需轻轻一跃便能抓住,方便随时攀爬躲避。
宋阳迅速躲到树后,端起双管猎枪,将枪口瞄准其中一头幼猪,同时目光快速扫视着整个野猪群的情况。
细细一数,野猪群竟然一共有八头,其中五只幼猪,两头母野猪,还有一头体型庞大的公野猪,足足有三百多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