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第2页)
实际上,以袁绍为首的那几位诸侯所率领的部队,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雄壮威武,但实际上却早已是外强中干。这些部队中存在着大量的吃空饷现象,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贪污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如今的董卓已经安居于长安,根本没有任何出兵攻打洛阳的可能性。只要能拖延住大军向长安进军的步伐,那么袁绍的各种阴谋诡计就不会被揭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军停滞不前的举动,却让不少诸侯心生退意。他们之所以还留在洛阳附近徘徊,无非就是想借此机会与其他诸侯交往,商议一些贸易事宜,并借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已。
袁绍之所以要拖着大军不进攻董卓势力,其实还有一层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而这层原因完全是出于他自身的利益考虑。
表面上看,袁绍声称颜良文丑不在身边,这确实是事实。此时的颜良文丑确实不在袁绍的身边,他们正远在渤海,负责筹措和整顿军备,并且逐步地侵蚀着韩馥的冀州土地。
袁绍深知时间的重要性,他故意拖延时间,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对他来说局势就会变得越发有利。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巩固自己在冀州的势力,进一步削弱韩馥的力量。
与此同时,大量来自冀州的斥候和信使都因为袁绍的蓄意阻挠而无法将重要信息传递到韩馥手中。这使得韩馥对冀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至于袁绍贪墨联军粮草一事,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易,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为了让其他与他一同起兵的诸侯配合自己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否则,仅凭他袁绍一人之力,又怎能完全拦下所有来自冀州的信使呢?
他袁绍四世三公岂会有缺粮草辎重的糗事发生?袁家底蕴何其深厚,之所以这般操作,不过就是把一些人拉到自己的战船上罢了。
综上所述,袁绍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野心和利益,而他所采取的策略也确实让他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原本平静如水的日子,就像那平静的湖面一般,没有一丝涟漪。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彻底打破了,仿佛是一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