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芬的心思(第2页)

 

甚至夏军打的什么心思,王芬都洞悉的一清二楚。

 

情报上显示徐晃此人有能,善于排兵布防,起先他还以为一个守城之犬不足为虑。

 

但是真接触下来,才发现所谓的善守,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按照目前的局势,若战事一直僵持下去,别说他王芬手中的六万中央精锐,就算是再给他添十万,拼光所有,也未必能攻破常山,更别说太行各路险关。

 

这不是危言耸听,节节据守,步步消耗,也不是笑话。

 

夏军在有上党和并州,为基地的补给下,徐晃若真龟缩不出,汉军即使攻下整个常山,六万中央精锐也会折损殆尽。

 

而且后面还有一个依托太行防线的,蒲阴、井陉、滏口、壶关、上党等雄关险隘。

 

若真这样,一路攻城掠地的打下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双方互耗,看谁能耗过谁。

 

其实若论地域之广,民众之多,大汉是并州数十倍,论整体实力汉军是夏军百倍。

 

但这个时代的战争,打的不是单纯的数据对比,更不是所谓的体量。

 

并州与洛阳距离不远也不算近,中间隔着黄河与太行山,两军对垒,僵持下去打的就是消耗与坚持。

 

将士们只看到汉军势大,却没看到军队远道,其中物资消耗,与损兵折将无功的窘迫。

 

大汉的体量很大,大到伸出一只手,就能将李屠夫碾死。

 

但同时也因为太过臃肿,伸出的臂膀,未必有单纯的一根手指有力。

 

因为这个时代的环境,交通运输信息传播,甚至物资调动,与交通便利的新世纪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说新时代的战争,打的是数据对比,打的是国家体量。

 

那这个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刀与铁之间的碰撞,打的就是战场上,将士们的能力与勇气。

 

大汉的体量再大,却不能在夏军的主场内,形成碾压。

 

将领们不明白主场的优势,但王芬这个文官,却看得清楚。

 

战争前后僵持两月之久,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从开战之初的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再到现在的兵锋受挫,志气消磨…

 

如果两军徒耗下去,汉军必败无疑,这一点甚至朝廷里的那些公卿能臣,都能看明白。

 

大汉十一州,真正能调动的力量只有青州、司州、兖州、徐州乃至凉州。

 

而其他诸如巴州、益州、豫州、荆州、扬州、胶州之地,却力不从心。

 

如果从胶州调集粮草物资,等到抵达洛阳时,说消耗殆尽可能有点夸张了。

 

夸张的原因是,太高估这个时代的运输水平,从胶州运粮,朝廷不但一根毛都拿不到,甚至还要倒贴百倍支出。

 

因为这个时代的道路环境,以及运输条件,远远达不到体量即力量的程度。

 

这里没有轨道车,没有万吨巨舰,没有京杭大运河,马车乃至牛车或者人挑,载重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