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宗室们(上)(第2页)

 但不知是不是意外承袭了鲁王爵位,导致耗尽了"气运"的缘故,身体康健的朱寿鋐却始终无法孕育子嗣。 

 为了能够弥补"气运",颇有些迷信的鲁王朱寿鋐在听取了佛门高僧的建议下,愈发向善,时常向地方捐献钱粮,建设地方。 

 每逢天灾人祸,贵为鲁藩之主的朱寿鋐更是"身先士卒",号召兖州境内的富绅豪商们慷慨解囊,赈济百姓。 

 可不管鲁王朱寿鋐如何努力,其妻妾始终未能为其孕育子嗣,反倒是其同母弟朱寿镛子嗣兴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了年纪的鲁王朱寿镛也逐渐接受了"膝下无子"的事实,但其赈济百姓的习惯却是坚持了下来。 

 "哎,百姓们流离失所,是宗室的责任,更是朝廷的责任呐.."因为周遭西下无人的缘故,一向循规蹈矩的鲁王朱寿镛话语间也隐隐涌现了些许对朝廷的不满。 

 他虽是贵为宗室藩王,府中钱粮无数,但因为身份敏感的缘故,为了不引起中枢的猜忌,纵使想要赈济百姓,也时常要瞻前顾后,不能随心所欲。 

 反观绝大多数宗室,仗着手中的权利,肆意贪赃枉法,令得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 

 例如前些年就藩河南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大婚及修建王府所花费用远远超过旧例也就罢了,偏偏万历皇帝为了弥补这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儿子,大手一挥便是许诺了足足西万顷的良田。 

 其数目之大,甚至吓得福王朱常洵本人都上书请辞。 

 后经过百官斡旋,万历皇帝终是不情不愿的将赏赐福王朱常洵的良田降到两万顷,并督促河南有司官员从速办理。 

 为了能够凑足这两万顷良田,河南有司官员们可谓是使劲了浑身解数,并上奏万历皇帝同意,于山东,山西,湖广三省额外筹措,终是凑够了应有之数目。 

 对于这位视财如命的福王朱常洵,鲁王朱寿镛可谓是"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