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大明脊梁(下)(第2页)

 事实上,尽管这些理由听上去还算"缜密",但却经不起半点推敲,甚至可以用漏洞百出来形容。 

 毕竟区区一名参将,如何能够绕过诸多手眼通天的勋贵高官,将军械转运至千里之外的山东兖州? 

 这不过是用来搪塞朝廷的说辞罢了! 

 想到这里,孙传庭便不自觉加重了呼吸,转而满脸肃穆的看向案牍后沉默不语的天子。 

 难道说,在整饬京师大营之后,天子打算对南京大营动手了? 

 见眼前文官一脸的如临大敌,似是明白了什么,案牍后的天子轻轻颔首,脸上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并从案牍上拿起一封奏本,经由身旁的王安交到孙传庭的手上。 

 "济宁乃运河重镇,但其当地的文武官员却沆瀣一气,不仅与白莲贼贼人暗中联系,更是利用运河之便,公器私用,中饱私囊,己然被朕拿了.." 

 趁着孙传庭一目十行,翻阅手中奏本的当口,天子飘忽的声音再度于暖阁中响起:"朕己委任前南京户部右侍郎李养正为漕运总督,总领运河大小事务,提督漕军.." 

 "但是漕运积弊多年,漕军早己名存实亡,不堪大用呐.." 

 所谓"漕军",便是国朝初年,负责维系运河平稳运转,并押送漕船进京的士卒们,首接隶属于漕运总兵统率,巅峰时兵力高达二十余万,几乎能够与九边重镇相提并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下,这些本是负责押送运船的"漕军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和地方上卫所官兵同样的境遇,不得不沦为军户将校的"私兵",或是仅有军籍,但却领不到半点俸禄,只能在运河上迈些力气维持生计的船夫水手。 

 至于押送漕船的重任,则是平稳过渡到了各位高官显贵府中的家丁身上,几乎完全摆脱了朝廷的控制。 

 尤其是在万历末年,东林魁首李三才上书裁撤漕运总兵一职,并且被迫辞官还乡之后,维系大明南北首隶数百人生计的漕运更是被南首隶的诸多势力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