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袁世振与盐政(下)(第2页)
至于毕自严口中的"私盐泛滥",自是有其余解决的办法。
"臣必然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
望着朱由校真挚的眼神,心中仿佛热流涌过的袁世振郑重拱手。
"朕在京师的时候,曾听闻灶户困苦,爱卿或可予以补偿?"
轻轻摆手,示意眼前的老臣落座,思绪愈发清晰的朱由校转而"反客为主",向眼前的老臣主动"进攻"。
"陛下英明。"
"如今我大明灶户生活确实有些困苦,甚至入不敷出,臣请提升灶户赏额。"
闻听天子对于"盐政"居然如此了解,袁世振不由得愈发兴奋,不自觉便提高了声音。
如今大明虽是享国二百余年,但诸多规矩仍是承袭"祖制",保持着国朝初年的水平。
例如这灶户在按照朝廷规定及手中享有的盐引,在生产出固定数额的食盐之后,通常会有些额外的"余盐"。
其中越是技艺高超的灶户,生产出来的"余盐"数量便越多。
为了奖励这些灶户们,朝廷便专门下令,凡是上缴一引余盐的灶户,皆可获得二斗粟米的奖励,相当于朝廷变相从这些灶户手中回收其生产出来的食盐。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奖励"的二斗粟米便是愈发寒酸,仅能在市场上换取二钱左右的银子;反观小引二百斤的食盐,则是能够在市场上换取八钱左右的银子,中间的利润相差了西倍之多。
正因如此,如今分布大明各大盐场的灶户们在完成了朝廷规定的数额之后,通常会将剩余的食盐售卖给盐商,赚取更多的利润。
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首接导致了私盐的泛滥。
"此事待会爱卿可与毕卿商议,"没有经过太长的思考,朱由校便是言辞灼灼的吩咐道。
这天下,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章程。
更何况自他即位以来,不知晓打破了多少"祖制",对于眼下能够提升灶户生产积极性,提升大明赋税的法子就更加不在乎了。
"再说回老生常谈的私盐问题.."
少许,案牍后的年轻天子突然话锋一转,其原本随和淡然的面容猛然严肃起来,官厅中的气氛也是骤然阴冷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