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钢铁战舰,馋死皇帝们了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

 清廷其实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占据着明显优势。

 然而,自朝鲜甲申政变后的十年间,局势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

 日本加强了军备建设,明确将赶超中国作为其军事发展的主要目标。

 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成功构建起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力量。

 相比之下,清廷的北洋海军装备逐渐老化,

 而日本海军则通过不断扩充舰队规模,

 最终在实力上超越了北洋海军。

 更为严重的是,

 日本还积极利用间谍组织和特工潜入清朝境内,加强情报搜集和渗透活动,进一步削弱了清廷在战争中的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

 清朝在历经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后,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成就,

 但却逐渐陷入了自满和懈怠的境地,军备意识开始松懈。

 尽管清朝的陆、海军总兵力依旧庞大,

 但编制陈旧、管理混乱、训练不足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其战斗力。

 清朝在军事变革方面的停滞不前,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北洋海军自光绪十四年正式建军后,

 便再未增添过新舰只,导致舰队装备日益老化;

 更为糟糕的是,

 自光绪十七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还停止了枪炮弹药的采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备实力对比出现了显著差距。

 日本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并蓄意挑战zg的实力和地位。”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境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军在应对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被迫向清朝请求援助。

 日本利用这个时机,

 向清朝提出愿意代替其干涉朝鲜事务的建议,

 并暗中引诱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为了维护其在朝鲜的宗主权,决定派遣军队进入朝鲜以平息起义。

 日本政府在得知清朝即将出兵朝鲜的消息后,

 便迅速利用这一情报作为挑起战争的借口。

 日本出兵朝鲜,并派遣先遣队迅速进驻朝鲜首都汉城。

 面对中日两国军队的进驻,朝鲜政府感到极度不安,要求两国同时撤军以恢复国家的平静。

 但日本却拒绝了朝鲜政府的撤军要求,

 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