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足智多谋,计废太子(第2页)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金光中,寇凖的灵魂跟着默念出了这首诗,眼中的泪水……哦,他己经死了,没有眼泪了。 

 回忆着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寇凖心中既温馨,又痛楚。 

 “寇凖年少时便才智超群, 

 年仅八岁,便作吟诵华山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中可见其才气和志向。 

 寇凖尤其喜爱《春秋》三传, 

 把它们读得滚瓜烂熟,理解得极为透彻。 

 这也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了进士。 

 宋太宗对于进士的选拔极为重视, 

 他常常会亲自到殿前的平台看望并提问这些新晋的士子。 

 由于年纪轻的人, 

 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难以得到录用, 

 因此便有人便劝说寇凖,让他虚报年龄以增加被选中的机会。 

 但寇凖却拒绝了,并说自己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又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后来,寇凖凭借自己的真实才华和实力成功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 

 他先是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期届满后又改任成安知县。” 

 “寇準任成安县令时,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 

 ‘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 

 暗地里, 

 他却化装私访,早出晚归, 

 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 

 那些嗅到危机的恶人,开始联名上告大名府, 

 参寇準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 

 府尹听闻后,派人前来调查。 

 果见县衙大门紧闭,案件堆积如山, 

 不禁勃然大怒, 

 决定亲自前来督查。” 

 “见大名府尹亲临,寇準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 

 ‘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 

 次日,县衙内外原被告云集,人声鼎沸。 

 寇準稳坐公堂之上, 府尹则并坐于右, 

 衙皂两旁严阵以待。 

 寇準一拍响木,大声宣布: 

 '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 

 整个公堂之上顿时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府尹只好掩耳呆坐。” 

 “半个时辰状词方毕,寇準依次断案。 

 他法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人齐声欢呼‘青天大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