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狄仁杰的大忠,魏征的良臣(第2页)

 魏征解释道:‘忠臣唯谏是举, 

 却忽视君王纳谏之胸量, 

 恐将惹祸上身,亦损君王之清誉。 

 故善策应为辅佐君王成明主,己则立为贤辅。’ 

 这就是忠臣与贤臣的区别。 

 太宗对此表示赞同,并成全了魏征的想法。 

 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则, 

 也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而且也做的非常优秀。 

 这恐怕也是魏征为什么六易其主,依然能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吧。” 

 魏征原本还以为苏治会拿“六易其主”来讥讽他, 

 却没想到苏治的评议,既中肯又深得其心, 

 这让魏征对苏治的视频,不由得更加信任了几分。 

 “忠臣,良臣?” 

 此刻,有无数人陷入了剧烈的思想冲突之中, 

 “难道忠心,也分对错?” 

 “忠,固然可贵;但知道何时忠、如何忠,更为关键。” 

 “那么,我到底是忠臣还是良臣?” 

 “都不是,你是奸臣。” 

 “……” 

 苏治继续解说道, 

 “魏征的话,其实很有道理。 

 忠诚约莫可以被分为两类:愚忠,与精忠。 

 愚忠,顾名思义, 

 便是盲目且不经思考的忠诚, 

 对上级或君主的命令言听计从,不加任何判断。 

 持有愚忠之人, 

 可能会为了维护表面的忠诚, 

 从而忽视道义与良知,甚至牺牲社会、国家或人民的真正利益。 

 他们过度崇拜权威,却缺失了独立与批判的思考。 

 相对而言, 

 精忠体现的,则是一种理性且明智的忠诚态度。 

 持有精忠之人, 

 在保持对君主或上级的忠诚之余, 

 更会用智慧和判断力,给予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 

 他们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福祉, 

 努力将忠诚与良知、道义相融合。 

 魏征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上一期视频的主角狄仁杰,也是这样的人。” 

 与此同时, 

 一位死于征战途中的千古名相,看着跪在光柱之下的弟子,动容的问道: 

 “某追随主公, 

 一为拯救苍生黎民于水火; 

 二为重振汉室荣光; 

 三为实现自我抱负,尽展平生所学之才。 

 某到现在还记得那句童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