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第2页)

 诸葛亮与他的弟弟诸葛均, 

 移居到了襄阳城郊的隆中,并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这句话,简洁全面的概括了诸葛亮当时的生活和处境。 

 当然,‘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他的谦虚之语。” 

 “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生活,正史有记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首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为山东民谣,记述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流传久远,意蕴深厚。 

 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对这首民谣情有独钟, 

 或许是因为它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又或许是因为他在其中领悟到了权谋变术中的生存智慧。 

 那十年的隆中生活, 

 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时光。 

 他身处山水之间,心却沉浸于天下大事。 

 与当地名士的交往中,他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见识和才能。 

 可以说, 

 正是这十年的潜心修炼, 

 为诸葛亮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这儿,处于三国之前时代的观众们,顿时忍不住质疑起来, 

 “自比管仲、乐毅???” 

 “这人好大的口气啊!” 

 “不过能排在历史名相第二,应该也是有真本领的人。” 

 “苏先生不是说了嘛,后世诸葛亮的名气只输孔圣,想来不可小觑。” 

 “可惜,苏先生的排行只取秦始皇及其之后的人物,否则管仲、范蠡,肯定能排在他们前面!” 

 “这可不好说……” 

 在观众们的议论声中,苏治继续解说道, 

 “建安12年(公元207年), 

 己经年近半百(西十七岁)的刘备,三临隆中, 

 拜访当时仅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 

 正史对此有以下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