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密室内的发现(第3页)

 “大人,这里好像有一本书呢。”士兵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伸手将那物件取了出来,果真是一本书,只是书页已然有些泛黄,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这密道中已静静躺了许久许久。 

 “看样子,王虎上一次来的时候并未发现此处啊。”刘小玉端详着那本泛黄的书,喃喃自语道。 

 其他士兵也都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这本书,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书看着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里面写了啥重要玩意儿。” 

 “说不定藏着这密道的大秘密呢,要不咋会藏在这儿呀。” 

 刘小玉轻轻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说道:“先别妄加揣测了,咱们且看看这书里到底记载了些什么,或许它就是咱们此行苦苦探寻的关键线索呢。” 

 说罢,刘小玉小心地翻开书页,众人也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缓缓翻开的书页,密道里一时安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仿佛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惊天秘密即将被揭开。 

 刘小玉赶忙凑近火折子,借那微弱却又跳动的火光,逐字逐句地仔细读起上面的内容来。 

 越读下去,他的眉头皱得越紧,眼神中满是震惊之色。 

 原来呀,这压根儿不是什么寻常的书籍,而是不知何人留下的手札,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字里行间竟透露着一个足以撼动整个局势的惊天大秘密。 

 当刘小玉看到那些关键文字的时候,身子猛地一僵,心中犹如掀起了惊涛骇浪,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这毫不起眼的密道之中,竟藏着这般惊人的隐秘。 

 “大人,上面写了啥呀?”一旁的士兵见刘小玉神色不对,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刘小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惊,缓缓说道:“这上面的字,竟是秦朝之人所写,而且啊,上面记载着此处藏有宝藏呢。” 

 这话一出口,几个士兵瞬间瞪大了眼睛,满脸皆是意外之色,一时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宝藏?这密道里居然藏着宝藏?”一个士兵忍不住惊呼出声。 

 刘小玉看着众人惊愕的模样,微微皱眉,接着问道:“你们可知秦朝的将军蒙恬?” 

 几个士兵赶忙不迭地点头,其中一个大声回道:“大人,那蒙恬将军可是大名鼎鼎啊,咱就算再孤陋寡闻,也听闻过他的威名,那可是战功赫赫,为秦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物呀。” 

 “嗯,这手札里提到,这宝藏就与蒙恬将军有着莫大的关联……” 

 刘小玉一边说着,一边又仔细端详起那泛黄的手札来,眼神中满是探寻与思索之色。 

 士兵们听闻宝藏竟和蒙恬将军有关,更是来了兴致,一个个围得更近了,都迫不及待地想从那手札里再多看出些端倪来。 

 密道里原本凝重的气氛,此刻也因这意外出现的宝藏之说,变得紧张中又透着几分热切,仿佛那神秘的宝藏已然近在咫尺,正等待着他们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一会儿,刘小玉就告诉大家,原来蒙恬当年并没有死去。 

 众士兵面面相觑,蒙恬当时不是因假传圣旨而自杀了吗?这可是众人皆知的历史。 

 刘小玉见众人疑惑,便解释道:“历史虽如此记载,但我手中这本书却有不同说法。” 

 有士兵质疑:“这书上所写,能是真的吗?” 

 刘小玉翻开书页,缓缓念道:“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功高震主。然始皇崩,奸佞赵高与胡亥谋逆,欲除蒙恬。虽有赐死之诏,蒙恬却察觉阴谋,遂与心腹亲信设下金蝉脱壳之计。以一死囚代己,诈死瞒天过海。” 

 士兵们皆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 

 一老兵道:“若蒙恬未死,那他去了何处?为何此后再无其消息?” 

 刘小玉继续道:“蒙恬隐姓埋名,远遁于岭南百越之地。其深知中原已乱,奸人当道,便在那南疆之地,凭其军事谋略,暗中召集旧部,教化当地民众,修水利,筑城寨,以待天时。” 

 这时,一名年轻的士兵问道:“难道就无人知晓他的身份?他就甘心如此隐匿?” 

 刘小玉微微摇头:“自然有人知晓,但其旧部皆忠心耿耿,守口如瓶。蒙恬亦非甘心沉寂之人,只是他在等待一个能拨乱反正,还大秦以清明的时机。据说,他曾派人秘密联络各地忠君之士,欲图东山再起,只可惜……” 

 “可惜什么?”众人齐声追问。 

 “可惜后来楚汉相争,天下大乱,局势已非人力所能挽回。蒙恬见大秦已无力回天,最终心灰意冷,只留下一些兵法谋略与后人,便悄然离世,其传奇一生,也自此被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众人听后,皆唏嘘不已,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段被掩盖的历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