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2页)

 周围的其他学子们听到他们的谈话,也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学子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有的则是一脸沉思,仿佛在思考着这一事件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个个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求学的决心。 

 金陵城外,一片宁静的山林之中,有一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却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那宅院的围墙由大块的青石堆砌而成,石缝间偶尔长出几株顽强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屋顶的青瓦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宋忠沿着蜿蜒的小路匆匆赶来,他的脚步略显急促,每一步落下都带起一小片尘土。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像是怀揣着重大的消息急于分享。他来到宅院的大门前,那两扇厚重的木门紧闭着,门上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宋忠恭敬地站在门外,轻轻叩响了门扉,那叩门声在寂静的山林间回荡,显得格外清脆。 

 朱元璋正坐在屋内的书桌前,书桌是用厚实的檀木制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桌上摆放着一些古籍,那些古籍的纸张微微泛黄,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还有精致的文房四宝。笔架上挂着几支毛笔,笔尖的毫毛整齐而富有弹性。砚台里盛着墨汁,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听到敲门声,他微微抬起头,声音沉稳地说道:“进来。” 

 宋忠推开门,走进屋内。他先是恭敬地行了个礼,弯腰的幅度很大,双手整齐地放在身前,说道:“皇爷,臣有要事禀告。”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敬畏,眼神始终低垂着,不敢直视朱元璋。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书卷,那书卷的纸张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说道:“何事?” 

 宋忠清了清嗓子,说道:“皇爷,如今金陵城中有两件大事。其一,新科举即将开始;其二,李景隆和王景弘将军登录倭国,并且成功抓住了倭国天皇。” 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像是生怕朱元璋听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愣,他的眼睛微微睁大,眉毛也轻轻挑起。他整个人仿佛瞬间被定住了一般,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这个消息。但紧接着,他的脸上就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云层,瞬间驱散了所有的阴霾,充满了喜悦。他的嘴角大幅度地上扬,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他站起身来,身上的衣袍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他在屋内来回踱步,脚步轻快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在表达他内心的喜悦。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说道:“好啊,好啊。允熥这孩子真是不错。朕一直知晓这孩子聪慧过人,如今看来,他的谋略和胆识远超朕的想象。这新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大事,关乎我大明的未来。这就像是为我大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让更多的贤才为朝廷所用。而那倭国,多年来一直是我大明沿海的心腹大患,那些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他们的天皇被擒,这可是大功一件啊。这不仅彰显了我大明的军威,也能让那些妄图侵犯我大明的外敌知道,我大明不是好惹的。允熥这孩子治理国家,既能着眼于国内的人才培养,又能对外展现我大明的强硬,此等眼光和决策能力,真乃帝王之资。他懂得如何运用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又深知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两者相辅相成,他却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棋手,在大明这盘棋局上步步为营,每一步都下得极为精妙。朕当初就觉得这孩子有潜力,现在看来,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位能担当大明江山的君主了。” 他连连夸奖朱允熥,眼神中满是欣慰,“允熥这孩子,治理国家很有一套,看来朕当初没有看错人。他有勇有谋,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且让将领们如此出色地完成任务,真是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