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追玉(第2页)

 若论箭法最强的三人,则非吕布、黄忠与太史慈莫属。 

 吕布以辕门射戟闻名,黄忠能百步穿杨,太史慈则以善射猿臂见长。 

 然而如今,吕布和太史慈己逝,故而现今世道上弓术首屈一指的,唯有黄忠一人。 

 想到这一点,刘明思索着如果让黄忠的高超箭法配上一支超越时代的“神弓”,必将使其威力倍增,为蜀汉带来更多可能。 

 为此,刘明萌生了赠送强弓给黄忠的念头。毕竟在蜀汉阵中,这位老将不仅是五虎上将之一,还曾与父王关羽有过一场恶战。 

 刘明希望通过这把弓结好关系,并增加战场上的一重胜算。 

 因此,过去几天来,刘明一首在研究如何制作这把“神弓”。 

 说到弓,相比弩其最大优点在于灵活,连弩虽可快速发射但射程近,蹶张弩则需要更大的力量和复杂的阵型支持。 

 综合考虑,弓的优势不言自明——灵活自如,便于调准方向,并能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这些都是理论,实际设计时需参考历史上的几大神弓,如吕布的龙舌弓、薛仁贵的震天弓和项羽的霸王弓。 

 “如果谈到弓……” 

 经过长久沉思,刘明咀嚼着口中的问题轻声说:“弓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随着距离增加,命中精度降低且力度减弱,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薄甲’。” 

 他还考虑到远距射击必须考虑风向影响,导致命中困难,于是面临新的选择题: 

 复合弓能否解决距离与攻击力之间的矛盾?优先射程还是优先打击力? 

 忽然间,他想起了一个传说——成吉思汗时期,他的弟弟之子用

特制蒙古弓击杀了五百米外的目标,并保持相当强大的穿透力。这种名为“蒙古复合弓”的利器,在面对全副铁甲时仍有极高的杀伤效率,足以在一里之外取敌首级,颇具奇幻与神奇色彩。 

 受此启发,刘明意识到应该借鉴“蒙古复合弓”。因为如果能够实现类似效果,那么对于增强军队远程打击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于是乎,《考工记》提及的六大主要材质——木材(柘木、檍木)、牛角、动物胶、动物筋腱、丝线及油漆便进入视野。 

 尤其是高质量材料的搭配使用,不仅决定了成品弓的射程和杀伤力,更确保使用者在战斗中的灵活性。 

 为了给黄老先生送上最好的礼物,刘明决心制造一把顶级蒙古复合弓。 

 它将拥有卓越的穿透力,使得黄忠在战场上真正能做到“一箭定乾坤”。 

 最后关于制作细节, 

 他总结到,“射程、穿透力与精度缺一不可。或许我该借鉴横跨欧亚大陆征服者所依赖的力量——蒙古复合弓。” 

 为了确保弓箭在使用时不会因拉伸而断裂或变形,关键在于增强其强度。制作弓胎时,越轻质的材料在释放能量时损失的力量越少,从而提升射程。 

 此刻,林风己经完成了“改良复合弓”的设计图。尽管图纸详细,但许多具体的细节仍需要超越图纸的文字说明。每一点都要详尽描述清楚。 

 比如,“主杆”制造完成后如何加固与做防水处理必须明确写下来。 

 用蚕丝缠绕弓臂,进一步固定筋和角;再用生漆涂抹表面以防止潮湿侵蚀。这些细致的工作都必须逐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