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9章 官司胜诉,继续追查制假售假之人。(第2页)
原本这些人想要用其他地方的砚台石。假冒吴志燕。可是他们发现这个吴志燕的材料十分特殊,与以以往制作砚台的材料不同。
他们为了能够。快速骗到钱。将普通的石料外面刮了一层腻子。不过他们作假手段高明,在腻子里面加了研磨细致的碳粉,和增加油润光滑度的其他材料。刷在普通砚台表层,然后做打磨。
砚台做出来十分美观,如果不仔细鉴定,与乌脂砚的砚台有五六分像,只是雕工上却没有乌脂砚那样细腻。
然而没见过真货的学生文人们,认为这样的雕工价值千两以内,价格也差不多。
总之,作假的技术很高明。也确实让他们在短时间之内赚到了钱。有了这样的甜头,他们想要快速赚银子。
趁北川国还没有都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赶快西处逃窜。每到一地,快速地做仿制砚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换一个地方。
这样的结果是萧云嫣他们的暗卫一路跟随到第三个城市的时候,就己经锁定了这些人。只是他们没有马上出手。
萧云嫣叮嘱他们,要多多观察。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后台?如果只是几个普通的工匠联合在一起制假售假,那这个案子就首接交给各地的县官审理。
可是如果涉及到幕后指使者,那这个性质就严重了。一定要追查到底。
又过了大概十天,这几个制假售假的雕刻师傅,被暗卫们找到了,并且绳之以法。
经过拷问和盘查,他们说出了自己背后的指使者,是京城几位制作砚台的老师傅。
而这造假的雕刻师傅是那几位名家师傅的徒弟。
他们早己经出师,在附近开店铺。
可是因为萧云嫣的砚台大卖,将人家名师的砚台弄的有价无市,无人问津。无意当中得罪了这些雕刻大师。
他们让这些己经开始独立开店的徒弟们,聚在一起,商量个对策,好好打压乌脂砚这个店铺。
最后。这些徒弟们商量一个结果,就是要将萧云嫣的这个砚台尽可能多地制作仿制品,快速的敛财。
同时,想要将乌脂砚这个由大家追捧的流行品,变成无人问津的陈年旧货。
萧云嫣觉得,这几位大师虽然雕刻技艺还不错,可是心胸却狭隘了许多。并不能显示出与他们的专业相匹配的心性标准。
手下问萧云嫣,要不要将幕后指使的这几位雕刻大师也抓起来。
萧云嫣倒是觉得大可不必。说白了,这只是商人之间的无良竞争。如果不是因为有大批的学子文人们因此而被骗,她倒并不会因为对方制假售假而将人抓起来。毕竟是古代,还没有严格的品牌意识和保护品牌专利的法律。
既然己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和背后的支持者,只需给对方以警告,然后各自相安无事,做自己的生意就好。
萧云嫣是不想因为自己是端靖亲王妃而扩大了案子的影响面。她的目的并不是想惩罚这些人。而是通过此事,将乌脂砚确实是好东西,确实是值得文人追捧的名砚,这样的名头打出去。
关于乌之宴这件案子打完官司之后,那几个背后指使徒弟们制作假烟台的老师傅被官府传讯。县太爷给予训诫。
这些老师傅虽然。也承认自己做了这些事情,可是也对县太爷诉苦说,自从物资燕开始。售卖以来,他们制作的砚台几乎是卖不出去,无论是价格高低。原本能售卖几万两一方的砚台更是无人问津。原本售价几千两的的中档砚台。现在即使降价到一千两,也是没有人买的。大家都追捧物资眼,用一千两买的砚台。质量堪比几万两银子的烟台。而且雕工很精细。就连老师傅。亲子雕刻的名品也没有。吴志艳雕刻的。细腻流畅。也不知人家用的是什么工具。细如发丝的。刻画竟然没有一丝断点,也没有一丝错处。无论多少方砚台。只要同一款,同一色就不会有失误的地方。比如。飞凤砚台凤凰羽毛十分细微的。纤维都能刻画的栩栩如生。这是老师傅们用手工无法实现的。
县太爷不用老师傅们诉苦,他早己预料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他这个。喜好收藏砚台的收藏者。经常把玩这些砚台。他也进过对比。鉴赏。发现吴志艳雕刻的工艺。太精湛了,根本就不是人工能够完成的,可是具体用什么工具他们也不知道。
这些老师傅们。原本就是因为手艺。比别的。雕刻师精湛。一方小小的砚台就能卖出几千两几万两银子。而现在,雕工比他们的工艺更好的烟台,才只要一千两才子,还特别油润细腻。他甚至觉得。吴之艳是来整顿砚台售卖价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