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少帅:改写九一八五里雷区的方瑜

第120章 成都祠堂的族谱火种(第2页)

 铁匣子被雨水淋得冰冷刺骨,王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用刺刀撬开那锈蚀的锁扣。随着 “咔嚓” 一声脆响,铁匣子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半本焦黄的族谱。借着祠堂内尚未熄灭的火光,王越小心翼翼地翻开族谱。泛黄的纸页上,从民族英雄 “林则徐” 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 “林觉民”,历代名臣烈士的姓名旁,都缀着朱砂点就的小红点,那鲜艳的红色,如同先辈们流淌的热血,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当王越翻到最新一页时,他的手指突然像是被钉住了一般,顿在那里。只见上面写着:“林怀民,民国二十六年赴南京,任军政部兵工署技术员”。而这行工整的小楷之上,赫然打着一个浓墨重彩的黑叉,墨迹新鲜得仿佛刚刚落下,甚至能蹭在指尖。老周仿佛察觉到了王越的震惊,突然伸出手,死死抓住王越的手腕,那力道大得惊人,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全部传递给王越:“他不是汉奸!那批哑弹…… 是他故意做的手脚……” 老人被烟熏坏的嗓子,此刻嘶哑得如同砂纸在粗糙的木板上摩擦,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带着无尽的痛苦与悲愤。

 雨越下越大,雨滴砸落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老周的声音,在这雨幕中显得断断续续,却又充满了力量。原来,在南京沦陷的前夜,林怀民不顾个人安危,偷偷潜入兵工厂,改了一批炮弹的引信。当日军用这批弹药攻打雨花台时,三分之一的炮弹成了哑弹。这一小小的举动,却在关键时刻改变了战局,拯救了无数抗日将士的生命。“后来鬼子把他吊在新街口的电线杆上,用喷灯……” 老周说到此处,声音哽咽,泪水混着雨水,顺着脸颊滑落。他突然掀开衣襟,露出胸口那焦黑的 “检” 字烙印,那烙印仿佛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我是验收组的,他们让我亲眼看着……” 铁匣底层藏着的电路图,此时已被雨水浸得半透明。王越轻轻拿起图纸,只见上面标注着重庆新兵工厂的坐标。图纸边缘,有行蝇头小楷:“引信延迟 0.3 秒,专炸鬼子炮兵阵地”。那字迹工整得如同课堂笔记,却又饱含着一位技术员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