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仗义救危伸义手,慈悲悯灾献仁心(第3页)

 老汉抽泣道:“老汉已是快要入土之人,只因孙女无依无靠,无法舍她而去,

 只能拼命强活,还嫌什么丢人啊,只盼孙女能快快长大,嫁个能善待她的人家,老汉也就死而无憾了。”

 秦浩感慨着百姓之难,又望了望面黄肌瘦的小女娃,心里不太好受,问道:“女娃几岁了?怎么如此瘦小?老丈以何为生?”

 老汉答道:“大丫今年十三了,从前几年起收成不好总吃不饱故一直瘦小,唉。

 今岁大旱,又遭蝗虫过境,粮食颗粒无收,只得贱卖了田地,换得些许盘缠,来长安城中讨生活,

 幸得会拉得一两个曲子,大丫会唱得一两个调调,盼客人能给几个大子糊口。”

 秦浩猛然想起,贞观二年有场关内大旱,紧接着蝗灾降临,忙问道:“老丈,您是哪里人?是什么时候的事?”

 老汉答道:“我是吴山县人,今年四月大旱,大家都拼命担水救地,哪知后来又遇到蝗虫过境,全完啦!全都吃光啦!”说完呜呜哭了起来。

 秦浩问道:“当地官府没有放粮救灾吗?”

 老汉哭道:“官府说粮仓的粮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仓,蝗灾终会过去,大家挺一挺就过去了,

 可是蝗虫过去,地里什么都没了,树皮野菜能吃的都捡了吃了,实在没办法了,

 能逃的都逃了,不能逃的就只能等死了,老汉不惜死,只是孙女还小无法独活,只能带着大丫逃出来了。”

 秦浩了然,李世民虽然登基,底下的官员还都是隋朝的官员,

 官员不怜惜百姓而过分看重仓库,导致在灾情严重时,竟然不听朝廷赈灾旨令,使得百姓家破人亡。

 李世民现在应该还不知晓实情。看了眼女娃,别说长得很像那个演婉君的小女孩金铭的。

 “老丈,相逢即是缘,先在客栈安顿一下,待朝廷派大臣赈灾后就会好起来的,到时候你们还能返乡。我尚有些银钱,你和大丫先住下吧。”

 二十一世纪的子弟兵,见不得百姓的苦,秦浩尽自己的能力能帮则帮,银钱再想办法挣就是了。

 老汉听到,扑通一声,又跪下了,还不等他开口,秦浩无奈的又搀扶起老汉,

 “我跟随师父修道十数年,见不得老丈的苦,老丈莫要再如此,折煞小子了。”

 大丫在旁边怯生生说:“阿翁,我好饿。”

 秦浩心一疼,取出怀中的压缩饼干,撕开包装,递给了大丫,告诉她回房间后和爷爷兑着水吃。

 安顿好二人住宿后,又让掌柜安排小二每日两餐均送到爷孙房间,

 秦浩返回房间,打开作战包,取出了那包精盐,

 思考再三,早晚要在大唐立身,就从蝗灾开始吧,起身直奔县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