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朝堂暗流悄涌动,城外辞别尉迟恭(第2页)

 段纶刚想出列反驳,不料温彦博先了一步出列躬身道:“陛下,鲁王所奏之事,御史台有所知晓。

 仙客来酒楼在京城广为传扬,相信不少大臣亦都光顾过,大唐虽不提倡官员经商,然则律法中并未明确禁止,

 况不需微臣明言,朝堂之中又有几个没有诸多产业。秦县子既无身世,又无官职,若是制盐之法不献于朝廷,成为巨富应是不难吧,不知有几人能做出此等大义之举?

 秦县子下山不久,对我朝礼仪规范或有生疏,但其心向朝廷,此功不可磨灭。

 至于说其日逛青楼,臣也有所耳闻,可据臣所知,乃是为酒楼开业造势之举,怎能说是放荡之行?”

 房玄龄在一旁听着温彦博的话,心中却是想着徒弟开业时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心中一叹,徒弟早就料到会有此番境遇,看陛下的反应就能知道,陛下根本不甚在意,一切皆被徒弟言中,心中不由甚是欣慰。

 同时也是不解温彦博的行为,按说徒弟与其没有任何瓜葛,如今却挺身而出为徒弟辩驳,倒是今日意料之外的事。

 “再论食邑违制,秦县子的食邑虽然超量,但却是陛下亲允,何来违制一说?

 况更换之地是大唐建国之初便无人问津的荒僻之所。若真能开垦成良田,微臣反而认为亦是功劳一件。

 鲁王殿下以此弹劾,不知是何用意?若仅凭一些不实传言,便要定一位功臣之罪,恐寒了天下人之心。

 朝廷用人,当观其大节,秦县子为朝廷立下大功,于社稷有益,些许小节之失,可责令其慢慢改正,而非是在朝堂之上兴师问罪。”

 李世民微微点头,看向李元昌道:“元昌,你可听明白了?温爱卿所言有理,朕用人唯才是举,秦浩之功,朕铭记于心。

 他若有不当之处,可令其改过,而非仅凭只言片语便对其重加惩处。”

 李元昌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圣命,只得狠狠瞪了一眼温彦博,退了回去。

 心中暗自盘算,无论如何,都得帮太子出口恶气,绝不能让这小子逍遥自在。

 而李世民则陷入沉思,他深知七弟与太子的关系,这次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又神色复杂的望了望长孙无忌。

 插曲有惊无险,秦浩自然是不知朝堂上的明枪暗箭已向自己袭来。

 明德门外,正与尉迟宝琳、尉迟宝琪二人面对着接旨后的尉迟恭说着离别的话。

 “宝琳、宝琪,家中之事要多听你阿娘的话,宝琳,你是老大,要学会为家里遮风挡雨了,宝琪,多和你秦大哥学些本事,不许惹事,都记下了吗?”二人都频频点头。

 “尉迟叔父,符瑜兄如今担任卫尉少卿,东突厥之事您是知道的。符瑜兄负责武器、甲胄的收纳、检查、维护等诸多事宜,恐怕今年都会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