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20章 “历史科学之父”修昔底德(第2页)

 “你们是如何抵抗斯巴达入侵的?”修昔底德问道。

 抵抗组织的首领叹气道:“我们拼死抵抗,但他们太强大了。不过我们不会放弃,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利用地形,在山谷中设伏,也曾成功击退过他们的小股部队,但大部队一到,我们就难以抵挡了。他们的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我们只能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修昔底德获特赦重返雅典。此时的他,面容憔悴,岁月的沧桑尽显。但他一回到家中,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书房,整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资料。

 他坐在书桌前,回忆着自己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开始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常常为了一个章节而反复斟酌,查阅各种资料。

 “我要让后人看到战争的全貌,理解战争背后的人性与利益纠葛。”他对自己说道。

 在撰写过程中,他深入分析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经济利益冲突以及领导者的决策动机。他写道:“雅典的民主制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决策分散的弱点,而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则有着决策迅速但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他还探讨了战争中的联盟关系:“各城邦之间的联盟并非基于纯粹的友谊,而是利益的权衡。”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前来拜访修昔底德。

 年轻学者恭敬地问:“先生,您在书中提到雅典民主制的决策分散,可这难道不是民主的体现吗?为何会成为弱点?”

 修昔底德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在战争时期,决策需要迅速且统一。雅典的民主决策过程冗长,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往往错过最佳战机。比如在某次战役前,对于是否出兵的讨论持续许久,导致军队准备不足。民众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进攻,有的主张防守,将领们在众多声音中难以抉择,最终延误了战机,使得原本有利的局势变得被动。你想啊,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哪能容得下长时间的争论呢?就像那次,演说家们在广场上滔滔不绝,从早到晚都没个定论,而敌人已经在步步逼近了。一位将领提出了一个快速突袭的计划,本可出其不意,但因为要经过民众大会的层层讨论,等最终通过时,敌人已经加强了防备。”

 年轻学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呢?它的决策迅速但缺乏灵活性又该如何理解?”

 修昔底德起身,踱步说道:“斯巴达由少数贵族统治,决策由他们做出,所以迅速。但一旦决策失误,由于缺乏广泛的意见交流,很难及时调整。就像他们在围攻某城邦时,因情报有误坚持攻城,造成大量伤亡也不改变策略。斯巴达的贵族们过于自负,坚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即使战场上出现明显的不利迹象,也依然固执己见,导致战争的损失不断扩大。我曾听闻斯巴达的一位将领,在明知攻城器械无法突破城墙的情况下,仍拒绝部下提出的围而不攻、等待城中粮尽的建议,一味强攻,结果士兵死伤无数。”

 为了更深入地剖析战争中的经济因素,修昔底德前往雅典的港口,与商人们交谈。

 一位老商人皱着眉头说:“战争让贸易路线中断,我们的货物无法运输,许多商船被扣押或击沉。雅典的财政收入锐减,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而且,由于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农业生产也受到极大影响,粮食供应开始短缺,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我原本有十几艘商船,现在只剩下两艘,还不敢轻易出海,只能在港口闲置着。我的儿子也被征去打仗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修昔底德追问:“那斯巴达方面呢?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老商人回答:“斯巴达以农业为主,相对来说受贸易影响较小,但战争也使他们的劳动力减少,农田荒废,粮食产量下降。而且为了维持军队,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斯巴达的军事开支庞大,武器装备的制造和维护,士兵的训练与供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们不得不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导致国内矛盾逐渐加剧。我曾与一位来自斯巴达的商人交谈,他说斯巴达的农民苦不堪言,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他还提到,斯巴达为了筹集军费,甚至削减了对一些公共设施的维护费用。斯巴达的农民抱怨说,他们辛苦耕种,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被收走了,自己都吃不饱,而贵族们却还在为了战争的荣耀不断压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