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丝路先驱张骞(第2页)
夜晚,沙漠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两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取暖。张骞望着天空的星星,坚定地说:“堂邑父,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就一定能走出这片沙漠,完成使命。”
历经无数艰辛,他们终于抵达大宛国。大宛王听闻有远方使者到来,热情地在宫殿中接见了张骞。
大宛王好奇地打量着张骞:“你们从遥远的大汉而来,听闻大汉幅员辽阔,不知到底是何种模样?”
张骞微笑着回答:“大汉地域广袤,城市繁华,长安更是热闹非凡,街道上车水马龙,宫殿巍峨壮观。我们有精美的丝绸,能织出世间最绚丽的图案;有先进的冶铁技术,打造的兵器锋利无比。”
大宛王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如此强盛之邦,令人神往。不知你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张骞严肃地说:“我此次出使,是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匈奴四处征战,烧杀抢掠,大宛想必也深受其扰。若我们能联合起来,必能打败匈奴,为各国带来和平与安宁。而且,事成之后,大汉愿与大宛通商,互通有无,共享繁荣。”
大宛王心动不已:“你说得有理,我愿意帮助你们。”于是,大宛王派向导和翻译护送他们前往康居,再转至大月氏。
然而,当张骞见到大月氏王时,却发现事情并不顺利。大月氏王坐在华丽的王座上,听张骞讲述联合抗匈的计划后,无奈地摇摇头:“过去的仇恨虽刻骨铭心,但如今我们已在这片土地上安定下来,百姓们渴望和平,不想再卷入战争。”
张骞心中一沉,但仍不死心:“大王,匈奴生性残暴,若不联合抗击,日后恐再遭其害。而且,我们大汉愿意提供援助,与大月氏并肩作战。”
大月氏王叹息道:“先生的心意我明白,但如今国内民心已安,实在不宜再挑起战端。”
张骞又苦劝多日,从匈奴的残暴行径讲到联合的诸多好处,甚至描绘出一幅西域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
但大月氏王心意已决,始终没有答应结盟的请求。无奈之下,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多后,决定返回大汉。
归途中,为避开匈奴,他们选择走南道。但命运弄人,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匈奴将领嘲笑道:“你看,你逃来逃去,最终还是落到我们手里。这次,你可没那么容易走了。”张骞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但他知道,此时只能等待时机。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各部纷争不断。张骞得知消息后,对妻儿说:“机会来了,我们可以回大汉了。”
妻儿眼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真的能成功吗?”
张骞坚定地说:“一定能!我们一定要回到大汉。”于是,张骞带着妻儿,趁着混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长安。
张骞回到长安后,立刻进宫拜见汉武帝。朝堂之上,张骞详细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和西域的情况:“陛下,西域诸国,风土人情各异。大宛国盛产良马,其马身姿矫健,日行千里;康居国兵力强盛,军队训练有素;大月氏虽无意结盟,但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汉武帝听后,大喜过望:“张骞,你此次出使,虽未达成结盟目的,但带回如此重要的情报,功不可没。朕封你为太中大夫。”
张骞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为大汉,继续效力。”
公元前119年,汉朝经过多年征战,大破匈奴,匈奴势力大为削弱。张骞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契机,再次向汉武帝建议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一支规模更大的使团,共三百人,携带大量牛羊、丝绸、金银等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浩浩荡荡抵达乌孙。乌孙王在王庭设宴款待张骞。宴会上,乌孙王好奇地问:“听闻大汉强大无比,不知究竟强在何处?”
张骞微笑着回答:“大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大汉重视文化,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