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37章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第2页)

 司马迁面露痛色,又问:“那当地百姓对屈原是怎样的情感呢?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纪念活动?”

 渔夫感慨道:“百姓们敬重屈原的爱国之心和高尚品格。他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他的遗体,还包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要啃食他的身体。每年端午,我们都会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纪念他,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缅怀,更是对他爱国精神的传承。”

 司马迁听后,对屈原的遭遇深感痛心,更加坚定要用笔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后人铭记屈原的精神。

 告别汨罗江,司马迁辗转来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站在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往昔金戈铁马的壮烈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

 他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便上前恭敬地询问:“老丈,您好!晚辈对当年楚汉相争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您能给我讲讲当年巨鹿之战的情形吗?”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激动地说道:“当年项羽率领楚军渡过漳水后,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将士们看到主帅如此坚定,士气大振,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楚军如猛虎下山,直逼秦军。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司马迁听得热血沸腾,又好奇地问:“那项羽如此勇猛,为何最终会在垓下战败呢?”

 老者摇摇头,神色惋惜地说:“项羽虽勇猛无比,力能扛鼎,但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谋士的建议。鸿门宴上,他不听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错失了统一天下的良机。而且他不善于用人,许多有才能的人都离他而去。反观刘邦,善于用人,能听取各方意见,广纳贤才,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消彼长,最终项羽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

 司马迁听着老者的讲述,心中对历史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禁感慨历史的变幻莫测。

 游历归来,司马迁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坚定信念回到长安,却得知父亲司马谈病重的噩耗。他心急如焚,急忙赶到父亲床前。

 司马谈躺在病榻上,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仍透着坚毅和期望。他看着儿子,缓缓伸出手,握住司马迁的手,虚弱地说:“迁儿,为父一生钻研历史,立志修一部通史,记录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如今我已时日无多,这重任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完成这部史书,莫让历史真相被岁月掩埋,莫让我司马家的心血付诸东流。”

 司马迁泪流满面,跪地叩首,声音坚定地说:“父亲,您放心,孩儿定当全力以赴,穷尽一生,不负您的期望,完成这部史书,为后世留下一部信史。”司马谈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缓缓闭上双眼。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沉浸在巨大悲痛中,但他深知肩负重大使命。他继任太史令,踏入熟悉而庄重的太史令署,望着满架皇家藏书和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心中既充满使命感,又带着一丝忐忑。从此,他日夜沉浸书海,如饥似渴查阅资料,从尘封古籍中挖掘历史细节,为撰写史书做最后准备。

 然而,命运却给司马迁带来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战争不断。李陵,名将李广之孙,主动请缨,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深入敌境。李陵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无畏勇气,与匈奴单于主力展开殊死搏斗。但因兵力悬殊,后援未到,李陵军队陷入绝境。

 消息传回长安,朝堂震动。汉武帝大怒,朝堂上群臣纷纷指责李陵叛国投敌,要求严惩其家人。

 一日,朝堂议事,气氛凝重。汉武帝面色阴沉,目光冷峻,询问群臣对李陵之事的看法。司马迁平日里虽与李陵并无深交,但欣赏李陵为人,认为此次兵败或许另有隐情。他挺身而出,说道:“陛下,李陵向来忠义,此次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八万骑兵,力战多日,杀敌众多,已尽显其英勇。最终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而投降,想必他是想寻机再报汉室。望陛下明察,切莫错怪忠良。”

 汉武帝正为李陵投降之事恼羞成怒,听闻司马迁为李陵辩解,顿时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大胆司马迁,你竟敢为叛国之人开脱罪责,莫不是与他同谋?你这是对朕的大不敬!李陵的投降,让我大汉颜面尽失,让无数将士的鲜血白流!”

 司马迁急忙跪地,声泪俱下:“陛下,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此意。臣只是据理直言,希望陛下能洞察李陵的苦衷,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臣深知陛下对李陵的行为愤怒不已,但请陛下念及他往日的功绩,再给他一次机会。”但汉武帝盛怒之下,根本听不进司马迁的解释,当即下令将司马迁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