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休宗纯(第2页)
他激动地跑回寺庙,见到华叟宗昙便说道:“师父,今日听到《只王失宠》,弟子联想到《云门放洞山三顿棒话》,似有所悟。”
华叟宗昙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哦?说来听听,是何领悟?”
一休将自己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一番,华叟宗昙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赐他法号“一休”,希望他能在佛法的道路上继续深入探索。
然而,修行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420年夏夜,天气异常闷热,一休独自在禅房打坐。窗外,蝉鸣阵阵,让人心中烦躁。突然,一阵乌鸦的啼鸣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一休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陷入了沉思。他决定去找师父华叟探讨。
见到华叟后,一休说道:“师父,今夜乌鸦啼鸣,弟子心中疑惑,这啼声是否蕴含着佛法的深意?”
华叟闭目片刻,缓缓说道:“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之理,乌鸦啼鸣亦是如此。你所认为的深意,需从自身内心去探寻。”
师徒二人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探讨。华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试图引导一休深入思考。
华叟问:“若这乌鸦啼鸣是警示,你认为它在警示什么?”
一休思索后回答:“或许是警示世人,要珍惜当下,莫要被世俗的欲望蒙蔽了双眼。”
在这思维的碰撞中,一休的内心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终于实现了二次开悟。
关于这次开悟,还有另一种说法。当时华叟病重,一休心急如焚,匆忙上京为师父求药。在去药店的路上,他满心担忧,脚步匆匆,不慎被药店的门槛绊倒。
摔倒后的一休,脑海中灵光一闪,之前所有的困惑仿佛都在这一刻迎刃而解。他回到寺庙,向华叟讲述自己的感悟。
华叟听后,微笑着说:“看来这一跤,让你悟到了不少东西。”
一休恭敬地说:“全靠师父平日的教导,弟子才能有此领悟。”
随着修行的深入,一休对禅林的现状感到越来越失望。他发现,许多僧人追求的不再是佛法的真谛,而是名利和地位。华叟曾给他的两个印可,在他看来,不过是束缚修行的枷锁。25岁时,他毅然遗弃了第一个印可;44岁时,更是果断烧掉了第二个印可。
一位老僧人看到后,指责道:“一休,你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印可是对你修行的认可,怎能随意丢弃、烧毁?”
一休平静地回答:“前辈,真正的修行在心中,而非这些外在的印可。若被印可所束缚,又怎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
不久后,他的法兄养叟成为大德寺住持。养叟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耗费巨资建造了豪华的禅房。
一休看到这奢华的景象,心中满是失望与愤怒。他对养叟说:“法兄,我们修行之人,本应追求简朴,你如此大兴土木,建造这豪华禅房,岂不是背离了佛法的本意?”
养叟不耐烦地说:“一休,你懂什么?这是为了弘扬佛法,让大德寺更加庄严,吸引更多信徒。”
一休摇头道:“真正的庄严在于内心的清净,而非外在的奢华。你这是在追求世俗的名利,而非佛法。”
养叟看到诗后,恼羞成怒,认为一休是在故意挑衅他。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一休深知自己与养叟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决然离开了大德寺。
离开大德寺后,一休在京都郊外创建了瞎驴庵,自称“瞎驴庵主人”。瞎驴庵周围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环境十分清幽。
附近的村民们对这个新来的僧人充满好奇,一位村民问道:“一休师父,您为何要在这荒野之地建庵修行?”
一休微笑着回答:“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更能让我静下心来修行,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你们。”
他与附近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村里的庄稼遭遇了严重的虫害,村民们看着即将颗粒无收的庄稼,心急如焚,却又毫无办法。
村民们找到一休,焦急地说:“一休师父,您快想想办法吧,这庄稼要是没了,我们可怎么活啊?”
一休安慰道:“大家莫要着急,我定会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