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郑板桥宦海逸情(第3页)
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铁证如山,岂由你抵赖!”
恶霸见势不妙,暗中指使手下用重金贿赂郑板桥,想逃脱罪责。郑板桥得知后,勃然大怒,不仅严惩了行贿之人,还加快审理,最终恶霸得到应有的惩处,百姓们欢呼雀跃,还编了歌谣赞颂他:“郑大人,真青天,除恶霸,护家园。”
随着时间推移,郑板桥在潍县的名声越来越大,可官场的黑暗让他疲惫又无奈。一天夜里,他独自在庭院中徘徊,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满是愁绪。
好友前来探望,见他如此,问道:“板桥,你一心为民,却遭此困境,可曾后悔?”
郑板桥停下脚步,长叹一声:“从未后悔,只是痛心这官场黑暗,百姓依旧受苦。”
好友劝道:“要不就此归隐,远离这是非之地?”
郑板桥摇摇头:“我若离去,百姓又靠何人?”
不久,一场更大的官场倾轧来临。郑板桥因拒绝与权贵同流合污,被诬陷贪污受贿。尽管他据理力争,还是被罢官。
离开潍县那天,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哭声一片。一位老者泪流满面:“大人,您是我们的大恩人,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
郑板桥眼眶湿润,拱手向百姓道别:“乡亲们,郑燮无能,不能再为你们做更多事了,但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百姓们为他送上亲手做的布鞋、干粮,还有写满感激话语的字画,郑板桥一一收下,视若珍宝。
有个孩子跑过来,塞给郑板桥一个亲手编的草蝈蝈,哭着说:“郑大人,您一定要回来。”
郑板桥接过草蝈蝈,摸摸孩子的头:“好孩子,我会记着的。”
回到家乡兴化,郑板桥以卖画为生。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百姓的牵挂融入笔墨,画作愈发洒脱自然。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画家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绘画技巧。年轻画家问:“先生,如何才能画出如此传神的竹子?”
郑板桥耐心指导:“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画出心中的情感,画出生活的烟火气。画竹先观竹,心中有竹,下笔才有神韵。”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郑板桥仍笔耕不辍。他躺在摇椅上,看着自己画的墨竹,回忆着在潍县的点点滴滴,嘴角泛起一丝微笑。他深知,自己一生虽历经坎坷,但为百姓做了实事,问心无愧。
“人生如梦,岁月如流,唯这墨韵,可传千古。”他轻声说完,缓缓闭上双眼,留下一段传奇,供后人敬仰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