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革命(第3页)


 对革命党的态度是严厉镇压与恐惧交织,视革命为心腹大患。


 之前试图以立宪缓和矛盾:慈禧、载沣主导的“预备立宪”(1906年)本为应对革命压力,但清廷拖延立宪进程(如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仍保留君主绝对权力),引发立宪派失望,反而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分化。


 另外官僚集团的腐败与短视:多数大臣仍以维护既得利益为核心,对立宪敷衍了事。


 刘师培就曾批评地方官员借“新政”之名横征暴敛,加剧民怨,导致革命思想传播。


 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导致“反满”情绪的恐惧:革命党以“驱除鞑虏”为号召,清廷虽推行“五族共和”口号。


 但满族亲贵仍试图强化“满汉之防”,加剧了民族对立。


 摄政王载沣排挤汉族官僚,导致袁世凯等实力派离心。


 - 尝试分化革命党:部分官员(如端方)试图通过收买或策反革命党人(如刘师培曾向清廷献策),但效果有限,反而暴露了清廷内部的虚弱。


 摄政王与众大臣既无法有效镇压革命,又未能通过改革凝聚人心,反而因内部分裂、腐败和短视加速了自身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