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革命激荡2(第2页)


 汉口保卫战期间(10月18日到11月27日),10月22日,湖南、陕西两省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同月内,江西、山西、云南也相继宣布独立。至此,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成一块,山西、陕西两省联成一块,云南则在西南地区呼应,革命浪潮向华东和华南地区迅速扩展。此后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先后宣布独立,至11月27日四川宣布独立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全部光复,处于清廷统治下仅剩清廷江南提督张勋镇守的南京。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南北对峙的局面就此形成。


 在全面得到朝廷实权后,袁世凯以钦差大臣身份代替荫昌指挥清军作战。 一面以武力攻占汉口、汉阳,威慑革命军;一面通过唐绍仪与南方谈判,提出君主立宪方案。革命军方面,黄兴于10月28日从上海赶赴武汉,抵达汉口督师,并在11月3日的拜将仪式上,被黎元洪代表军政府委以战时总司令,接手抵御清军的攻击。11月9日,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派代表到汉会议,筹组临时政府。同时,黄兴致电袁世凯,呼吁袁世凯拥护共和。11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11月27日,汉阳被清军攻陷,革命军退守武昌。持续41日的阳夏保卫战,双方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人,其中,革命军阵亡将士四千两百人。由于革命军坚持共和,且南方各省革命势力不容小觑纷纷宣布独立后已经和中央形成南北对峙。孙中山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虽然在袁世凯带领的清军下收复了汉口重镇,但双方在武力试探较量下袁世凯转而选择施压清廷。


 武昌起义初期,袁世凯试图以“平叛”换取清廷信任,甚至托人转告亲信:“南方军事尚易结束,北京政治头绪棼如,望唐绍仪与梁士诒协作,重启政治改革。”但随着局势发展,他意识到清廷已无挽救可能,转而利用北洋军的实力与革命军谈判,意图通过“南北议和”实现自身权力最大化。


 袁世凯最初主张君主立宪,认为这是维护中国统一、避免列强干涉的唯一路径。他对《泰晤士报》记者称:“若消灭清廷,中国必内乱,列强将瓜分。”但革命军的坚决态度与孙中山的归国打破了平衡。袁世凯权衡利弊后,选择与革命党合作,逼迫清帝退位,换取自己出任总统。他对北洋将领靳云鹏坦言:“不想背上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但现实利益迫使他放弃君主制。袁世凯在确定南北和谈成立君主立宪政体不可行之后,深思熟虑后决定利用和谈扩大自身最大权利。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通过控制军事:北洋军始终听命于他,成为其权力根基。在外交上交好各国,争取列强支持(如英国公使朱尔典)提升自身地位。对待不同派别分化革命党:通过汪精卫等妥协派施压孙中山,迫使其让出总统职位。在舆论操纵上宣称自己是“维持秩序”的唯一人选,塑造不可替代的形象。


 袁世凯的崛起是清廷腐朽与革命党不成熟的产物。他的政治野心既源于传统官僚对权力的追逐,也反映了晚清转型期的制度真空。尽管他以和平方式终结帝制,但其后续复辟帝制的行为暴露了权力欲望的膨胀,最终导致军阀混战。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制度转型与个人野心的复杂交织,以及传统政治逻辑对现代民主的阻碍。


 夜幕深沉,袁世凯府邸的书房里灯火摇曳。袁世凯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一旁的杨度神色凝重,静静地等待着袁世凯开口。


 “皙子,”袁世凯打破了沉默,“这大清的局势,如今是愈发艰难了。南方革命军势头正猛,咱们虽手握重兵,可也不能不顾及天下悠悠之口啊。”


 杨度微微点头,说道:“大人所言极是。南方孙文领导的革命党,倡导民主共和,顺应了不少民心。不过咱们手中的北洋军,仍是这局势中的关键。只是此刻,进,怕激起全国公愤;退,又心有不甘呐。”


 提到孙文,袁世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孙文……此人素有大志,四处奔走宣扬革命,蛊惑了不少人。但他太过理想化,以为靠那些民主共和的理论就能治理好偌大一个中国?哼,太天真。可不得不承认,他在海外华人还有国内一些激进青年里,威望颇高。”


 杨度沉思片刻,缓缓道:“大人,依我看,如今僵持下去对咱们并无益处。和南方接触谈判,或许是当下最有利的选择。一来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落下骂名;二来也能借机试探孙文他们的底线,为大人谋得最大利益。”


 袁世凯摸了摸胡须,心中暗暗赞同杨度的话。他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思索良久后说道:“皙子,你说得在理。只是这谈判,必须得谨慎行事。咱们先放出和谈的风声,看看南方的反应。”


 几天后,袁世凯派了心腹秘密前往南方,向革命军传达和谈的意向。南方革命党内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终决定与袁世凯进行谈判。


 在南京临时政府那略显简陋却又处处透着新气象的办公室里,孙中山端坐在桌前,手中正审阅着一份文件。这时,秘书前来通报,袁世凯的心腹幕僚杨度约见。孙中山微微一怔,旋即放下手中文件,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他是袁世凯的幕僚吧?”思索片刻后,便和秘书说道:那就告诉他明日上午10点在明孝陵相见。


 次日于上午9点杨度踏入明孝陵墓道,目光迅速扫过四周,最终落在孙中山身上,微微拱手,“孙先生,久仰大名。”孙中山转身,微笑着回礼,“杨先生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想必是有要事相商。”


 两人日常寒暄后,杨度也不兜圈子,直言道:“孙先生,如今南北对峙,清廷摇摇欲坠,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呐。”孙中山神色凝重,微微点头,“我亦深知这局势严峻,所以才一心想要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杨度接着说道:“清廷如今确实气数将尽,袁大人手握重兵,也不愿看到生灵涂炭。只是他对皇室还有几分念旧,不想逼得太急。”孙中山轻轻皱眉,“帝制腐朽,早已不合时宜,清帝退位是大势所趋。但我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若能和平解决,避免流血冲突,自然是好的。”


 谈及袁世凯,孙中山陷入片刻沉思,缓缓说道:“袁项城,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只是他的心思难测,我虽听闻他对共和也有过些许表态,但始终难以完全信任。”杨度闻言,目光一闪,“孙先生有所不知,袁大人其实对共和理念并非全然排斥,只是身处复杂局势,有些顾虑罢了。”


 两人就袁世凯的态度、清廷的未来走向以及当下的政治局势深入探讨了许久。杨度提出和谈的建议,孙中山陷入了深思,良久后说道:“若和谈能达成,清帝退位,共和建立,避免更多伤亡,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但谈判的条件,必须得保障共和政体的稳固。”


 杨度见孙中山松口,心中一喜,赶忙说道:“孙先生放心,袁大人也明白这其中利害。只要双方能坦诚相对,必能达成共识。”随后几日,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南北和谈做准备,试探双方底线。


 和谈初步达成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虽表面上维持着平和的态度,可内心都清楚,这只是初步的妥协,各自心中都有着诸多考量。此后,双方开始通过密电频繁往来,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 第一封密电:孙中山率先发出密电,言辞恳切却又暗藏锋芒。他在电文中强调共和理念是革命的根本,希望袁世凯能明确且坚定地表明对共和的拥护,这关乎未来国家的走向。“共和大业,乃民心所向,先生既已应允,望能矢志不渝,共筑民主新邦。”


 - 袁世凯回电:袁世凯很快回电,措辞极为巧妙。他表达了对共和的支持,却又着重提及当前局势复杂,军队的稳定、各方势力的平衡都需谨慎对待,暗示自己在推动共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处,侧面提醒孙中山要考虑他的处境。“共和之念,世凯心向往之。然局势纷扰,各方掣肘,诸事尚需从长计议,还望孙先生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