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谋划(第2页)
接下来赵柽又办了件‘好事’,他捐资建立了一所义学,专门招收自己庄子里的贫寒子弟入学学习。其实宋朝的教育体制经过三次大的变革,已经形成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组成的完善体系,开设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和画学各种专科学校。崇宁兴学时,蔡京把三舍法扩大实施于地方官学,使之成为遍及所有官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地方诸路设学官,提举学事司,国家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并在地方设置武学和医学。
宋代州县学、书院虽盛,官学系统中也均置有小学或社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但是好经也有念歪的时候,官立小学兴废无度,能进入州县学、书院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实际上承担教育儿童的教育组织,则是私人设立的学塾。
赵柽想自己办学也是出于无奈,他曾经想从自己的亲信人中挑选出些可造之才送到官学中学习,那样他们不但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自己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可是他一了解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
官学学生入学要有一定资格和手续的,入律学者,一为命官,一为举人,举人须得命官二人保任;武学,凡使臣、门荫子弟、庶民,有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合格,方能入学;算学生徒入学资格分命官与庶人两种,画学生徒亦分士流与杂流,分斋教育。宗学宫学那是给宗室子孙的贵胄学校,外人更没戏。而作为特殊学校的四门学和广文馆,是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四门学招收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这些学校不但设置了这些高门槛,名额更是有限,赵柽最想进的武学,每期只招百人,三年才招一回,他想塞进去个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王府筹建学校,生源和教师都不是大问题,自己几个庄子中人口近万,其中年纪适龄的少年不在少数,而应聘为家馆、学馆教师及自设学馆授徒,是宋代贫穷士人取得生活经费及复习应举的重要途径,也是被贬或居丧守制官员经常进行的活动,他只要从中选优聘任即可,反正他也不指望学生们都去考状元。
赵柽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以火器为主的新型军队,那就不但需要有一批有知识的军官队伍,还需要军需后勤,医疗卫生等各种专业人才,代培的道路走不通,只好自己想办法了。他打算采用少年军校的方式,在他们学习文化和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基础军事训练,二三年之后自己就可以得到一批基层军官和专业人才,成为新军的骨干,只有时机成熟,就可以很快拉起一支队伍,而且能迅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第一百零六章谋划.
第一百零六章谋划,到网址第一百零六章谋划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八,襄邑知县就敲锣打鼓给王爷送来了把万民伞,后边跟了一大群老百姓,赵柽这一揽下养马的事情,救了他,也算救了全县的百姓,他完成了上级的任务,百姓们逃过了一劫,全都高兴。接过伞,襄邑知县当着众人的面跟王爷签订了合同,在图上划了地,然后派出差役与府中的管事赶着划了界,急急忙忙在年底完成了任务。
赵柽琢磨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襄邑县为啥这么热情,谁都知道养马不是好事情,弄不好就要出事,敢情他是怕自己反悔,他又惹不起自己,只好想了这个法子逼自己就范,没想到却成全了他。赵柽抽了空,到自己的马场去了一趟,那里距王府还有三十多里远,是一片巨大的荒地,这里有一片连绵的土丘,又一片稀疏的树林,还有条蜿蜒的小河,只是没有人烟,前些年泛滥的雎河将这里变成了沼泽地,水退后变成了荒草遍地,野兽的家园。
“我们在这里修建一排马厩,那里建围栏,再修十几间房子,西边那片空地作为仓库,储存草料,这里可以种上苜蓿和燕麦,作为饲料”赵柽纵马上了一个高坡,迫不及待的规划布局,安排着每一片土地的用途,整整八百顷地,也就是八万亩地,这里不但可以成为马场,也可以作为他练兵的操场,他太满意啦
新的一年很快就到来了,王府的除夕照例是大摆筵席,款待府中的大小管事老少爷们,听戏、熬夜、放焰火,大家聚在一起送走最后的一天。赵柽看着欢乐的人群,其中虽然多了些新面孔,但还是府中的老人居多,他忽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
现在府中的大管事是郑禄,却要兼管府中的焰火作坊和织布作坊;郑寿管着府中的吃喝拉撒睡,还有操心庄子中的大小事情;郑福是工坊的掌柜,造枪的那个小工坊他却只是负责送送原料,其他事情根本管不着,府里的人手紧张时,他还要回来帮忙;相对独立只有合资的酒坊,由自己的舅舅管理,可是他现在在这里待的时间并不多,国公已经将国公府里的生意都交给了他打点,这里一时也顾不上;府里那些司房的管事们也是兼管着各个工坊的财务,后勤。采买这些杂事;京里的酒楼和散在各处的坻店酒馆,行商的商队名义上归府中管事调遣,却实际上都是向自己负责…
“太乱了”赵柽想想这都是近两年府中快扩张的结果,导致现在府中的管事们都‘不务正业’,全去搞实业,现在几个大管事都是府里府外忙的脚不沾地,焦头烂额,但拥有的权力也是空前的,往往一人兼着多项职务,有点政企不分的意思。此时各项生意还大都是刚刚开始,靠着独家和前的技术赚取的高额利润支撑,此时小的‘跑冒滴漏’还不明显,一些矛盾也被大好形势掩盖,但是长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危机,那时再整顿就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了。
自己出去训练新兵的这两个时间,黄经臣这个大总管掌管着府中的一切,但是他这个人勾心斗角,玩个心眼是特长,让他打点各项生意却不擅长,也就是勉强盯着,靠着自己的威望维持,这种情况一时还可,却也不能长久。自己在时还好,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但是自己以后的主要精力就要转向建军这方面,不可能天天守在府里盯着他们,一旦离开时间长了,就会生混乱。可以说现在表面上看着一片歌舞升平,底下却已是危机重重。赵柽越想越惊,不由的吓出了身冷汗,现在必须得加以改革了,否则自己哪天回了京,群龙无,这里还不出大乱子,毁了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