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各就各位
在赵柽的支持下,李纲开始动手了,他联合许景衡、宗泽、陈过廷,劾朝中几位留任的尚书,‘官家’一怒将几个人全部罢职,殿上一片肃然,人再敢吭声,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君臣老几位是拿几个倒霉鬼祭刀呢,下边不知道要砍倒谁得头上…
陈公辅,字国佐,人如其名,字如其人,确实是一个辅国良才。政和三年参加上舍考试得了第一名。当时蔡京改革科举,一度采用‘三舍’法考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从平江府教授干起,官至应天府少尹,赵桓即位后提升为右司谏。官作了时间不常,被耿南仲指为李纲的同党,贬到地方。李纲重新主政后,又举公辅,被太后任命为尚书左司员外郎。
陈公辅自进入仕途后,崇尚气节,忠鲠直言,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在任平江府教授时,朱勔正是红得发紫,势焰灼人,许多官员都屈倒在他面前,但公辅绝不与交,其哥哥死了办丧事,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教他的学生不许前往。
‘浪子宰相’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但朝中大多数官员敢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具奏章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事实和劣迹,终于使李邦彦及其党羽王孝迪、蔡懋等被罢职。即便是对待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李纲,也能做到不偏不倚,正心为国。当满朝皆论‘和议’之时。他却言公卿大夫应首重“气节忠义”,抨击朝野的投降派。
这种不结党不结派,又能忠心为国,刚正不阿的良臣,当然很快入了赵柽的法眼。他知道这种人虽然脾气大,说活‘臭’。对抗上级,可办起事情来却是能做到不偏不倚,这正是‘大宋干部部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许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给自己造成点麻烦,却可以保证选官工作的公正性。
随着新的吏部尚书陈公辅上任,清理冗官和吏士合一两项工作终于驶出了车站,一些人搭上了这班车,一些人却要从这趟上下去了。而陈公辅不负所望。接连上了几道条议,赵柽十分满意,立刻下发执行,清理在陈公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下全面铺开…
张叔夜在守卫汴京城及其后北行的表现可圈可点,可谓忠义双全,在保定军之战中获救归京,李纲举其为兵部尚书。赵柽想想此人文武皆可,当过基层地方官。也主政过州府,更难得的是曾领兵出征,都颇有建树,有过北行的这番经历更知其中弊端。召见答对后,赵柽十分满意,便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