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解读(第2页)
其实赵柽十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军事冲突不断。即便以正统自居的各个中原王朝的建立过程中都与战争脱不了干系,而在战争中的行为与其他国家并无区别。一样残暴和傲慢,事实上号称以仁治国的王朝都不排斥战争。长期的外交政策执行中也是‘暴力优先于仁治’。在回书中赵柽为了不刺激他们已经说得很婉转了。
而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区别又是那样的模糊,众所周知所有的执政者发动战争时,即便是侵略战争,也要师出有名,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而这个对于能熟练操纵政治的执政者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总能找出巧妙的方法,把敌国的行为定义为非正义或是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因此,有了适当的舆论导向,儒家的言论就可以用来证明防御性行为的正当性,也可以用来证明侵略行为的正当性,这对于赵柽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就拿女真人的‘兄死弟及’来说,父亲、哥哥死了,兄弟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将小妈、嫂子收入自己怀中。而这种行为在中原儒学中那是,为道德和世俗所不容。只这就可以将女真人视为道德沦丧的典范,发兵征讨这些‘禽兽’完全合情合理,毫无难度。
赵柽十分赞赏前世一位理论家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假设,世界上的各国都会把生存列为最重要的目标,虽然不是唯一目标。但在紧要关头,生存会战胜所有其他目标,生存的含义超出了仅仅维护一国的领土完整,尽管这一目标具有根本重要性,生存还意味着维护一国决策过程的自主权,不为他国或他人左右。如今赵柽东征西讨的根本其实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生存,他知道一个国家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越强大,其生存就越不容易受到威胁。大国能达到的首要目标是地区霸权,而一旦实现地区霸权,它就有一国进一步的目的:防止其他大国控制自己的地理区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唯一的地区霸主。东、中亚地区如今具有成为霸主潜质现在只有金国了,那么他就必须被征服。他所做的就是排除实现这个战略的内外所有障碍……
赵柽在回书发出后,起先还有些不安,毕竟自己的‘理论’违背了多少年来的士人们对‘不战’的理解和认知,打破了固有的论断,说不定就会引起一场自己以一敌万的大论战。想着要面对一群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唾沫横飞的各路大儒和士人们,就头疼的紧,可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谁让他当初为了站在舆论的制高点而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呢!
为了迎接可能到来的辩论,赵柽还真收起了心,在行宫中闭关读了几天书,这让众人惊诧不已。但是这场论战直到他回到东京也没有发生,反而是那几个儒生再次上书承认自己的莽撞和短见,曲解了先贤的思想,这让提心吊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赵柽放下心来,也再无人提起‘不战’之事。而赵柽在事件中的良好表现,让他再次赢得了士林的尊重和拥护,舆论开始一边倒的支持皇帝的燕京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