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外在(第2页)
就是前往新洲开拓这片陌生大陆的人,都会依照地图标记进行地域划分和命名;乃至在披荆斩棘的扎根下来,建立了相应城围/据点之后;同样也会将最初的藩领,参照初始地图的标示,起了一堆奇奇怪怪名称。
比如,出现在西海岸化州境内的首府华盛屯,据说就是当地建立的第一个据点;取义为华夏大盛于外域的美好祝愿。还有位于洛基山脉中的爱州、科州、蒙州,因为开拓的较晚而城邑较少,但同样出现了盐湖城。
而其他的落山鸡,新旧金山、伯特览、文蛤花、盛蝶阁等城异;同样赫然历历在目。在洛基山脉以东的广大中西部平原地带,则被打上了殷遗之地的统称,又具列和细分出归化殷族、安人等大小土族各部的标记。
其中还混杂有吐谷浑、党项、奚族、契丹、铁勒、突厥别部等游牧部帐的符号;而在广大内陆的山地、水泽和丛林地带中,又有来自中土南方各族的武陵夷、泸水胡、白马羌、乌蛮和白蛮、骠人、占婆等零星存在。
这些分布在上下新洲之间的新旧城邑,密密麻麻延伸向内陆的开拓据点,也将偌大的新洲东部沿海,到广袤的中部旷野,染成了数条不规整的层迭异色地带。这就是百年间,往来不绝的一船船移民和义从的成果。
而通海公/东海公室,最初就是作为这些,勇于海外开拓进取的团体和势力,最为坚定的后盾和支持者;而被另立门户、分封在了夷州大岛,这处尤为关键的海陆中转地;也由此形成了利益紧密的东海宗藩体系。
其中分布在上新洲/北美洲,共计六十七家诸侯/外藩,又有三四十个归化的土族部落和聚居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主要集中在被赐姓为李,梁、孔、高、卫、韦、薛、杨、魏、程、土突等十几家大姓、巨族中。
当然了,他们的祖上渊源,可以上溯到梁公主政的时代;专门要求相关的部属、臣下和亲族,组织了好几批年轻子弟,前往新洲/北俱芦洲开拓的产物。再加上家门扶持,很容易在当地最先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同样也与身为宗藩的东海公室,长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纽带。而在下新洲/南美洲的开拓进度,就要略输一筹了;但同样也有四十三家诸侯/外藩,以及被称为殷遗南方别种的马亚人,所建立的土族城邦、聚落。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被成为马氏诸脉的一系列大小诸侯、藩家;他们都是源自首次发现新洲大陆的初祖。源自乾元泰兴年间的克复定难功臣之一,岐州扶风郡公马璘膝下的第四子,人称“当世祥瑞”的伯庸公。
因为,当年中土大唐派往外海大洋的探索船队,前后有十多批次;但是无不是遭遇风浪折戟沉沙,或是偏离了航线,跑到了其他地域去。唯有这位年轻而幸运的伯庸公,在茫茫大洋中遇到了可以停驻修整的大岛。
还以联姻的方式,获得了岛上土族番长的协助;最终历经无数险阻和风浪、海潮,发现了无边无际的新洲大陆海岸线。然后又在当地的土族帮助下,在上下新洲间的大湾地(加勒比海),建立了第一处唐人据点。